先秦建筑文化漫谈之二:精巧之门

时间:2022-10-01 06:37:05

先秦建筑文化漫谈之二:精巧之门

门是一个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自打有房子出现就有门,如果四面围墙封得严严实实,连狗洞都不开一个,那不是给人住的。古语说登堂入室,不经过门,别说入室,堂都登不进去。有时候门也不好找,《论语》里记载鲁国有人认为子贡比孔子更有才,子贡非常巧妙地用建筑的高下来赞美自己的老师说:拿围墙来作比喻(老师和我),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所以别人可以一览无余,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好几个人那么高,要是找不到门进去,你就无法欣赏到里面肃穆辉煌的宗庙和华彩多姿的厅堂――可惜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言下之意,不是孔子才华低,是别人水平差不能慧眼识珠。

以门做比拟的场景其实有很多,所以,做什么事都要先入门,办不成事叫做没门,缺乏可能性也可以说门都没有,准入标准相当于门槛,跨进门槛也就有了门路,找对了窍门,再经手同样的程序可谓熟门熟路。

从古文字的形体来分析(图1),门的最初样子不过是一根横梁架着两扇门板,单个门板就叫户,也称作扉,左右对称的两个户扇合成了一个门。门在语言学里的释义作扪,扪为扣摸的意思,显示门的外表就是给人叩摸的。门最关键的作用还在于对外之防,便于主人家自个出入。

当然,完整的门还需要其他附属的部件,门板上加吊钮悬环,或者装上铺首,既可以作为装饰,又用来推拉门扇。铺首的兽面传说是龙所生九子之一的椒图,形似螺蛳,生性好闭,故装在门上。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记录了一则故事,鲁班在水边看到一个螺蚌,就对它说:“把你壳打开,让我看看你的体形。”螺蚌刚露出一个头,鲁班马上用脚在地上画出了它的头型,螺蚌立刻缩回去,再也不出来。鲁班也无法打开外壳,于是就把这个图案用在门上,希望大门做得严丝合缝,好似蚌壳那样紧密。

门扇有转轴,一般套在户枢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的就是常运转就不会生锈引蛀虫。意思也可以反着用,《淮南子》比喻嘴严不爱说话的人为“不脂之户”,如同门扇转轴插入的户枢不用油脂,故而难以开启。

门内即家居之所,故门、户又作为家的同义词,《长恨歌》中“可怜光彩生门户”,指的是一家同享荣华富贵了。平民穷人家限于财物短缺,无法装点门面,简陋的设置看着寒酸,不过文学家的生花妙笔却能在意境和思想上让蓬筚生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面不妨列举一二:

“终忆旧游桃叶舍,一株斜映竹篱门。”

“湖上千峰带落晖,白云开处见柴扉。”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

“贫贱亦有乐,且愿掩柴扉。”

“燃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由钓起茅亭,柴扉复竹楹。波清见丝影,坐久识鱼情。”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贫居幸相访,顾我柴门里。却讶绣衣人,仍交布衣士。”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

柴门虽然简陋,却与主人的田园之乐相得益彰,上得《诗经・衡门》意旨,中承陶令闲趣,此中有真意,妙处难与君说。

有些特殊场合,门的外形也较为简略,后世作为军营代称的辕门即典型代表。春秋之前的军队以车战为主,安营扎寨时因地制宜,用两辆战车竖立,辕杆相对,合成军营的门,其他战车则首尾衔接,作为营垒。

贵族、富翁家财万贯,自然大门做得富丽堂皇,奢华无比,因为门是建筑的第一印象,要不怎么说门脸、门面呢。有了这样的寓意,自然就会衍生出等级的差别,所以大富大贵之家又称作侯门、豪门、高门大户、名门望族,门第高低的观念由此产生,交友、联姻主张门当户对。处在权力顶尖的天子,在皇宫的大门方面已经体现出无以伦比的级别与尊显,根据古书记载,天子王城设立五个门,自外而内分别是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路门以内是王和妃嫔休息的燕朝、后宫;应门和路门之间为中朝,是王与大臣议政的正朝,两边分列各个官署;外朝则在应门之外。诸侯低一等,只有雉、库、路三门,用以隔开同样的三朝。

说到诸侯,就不得不提到卿大夫,当时三妻四妾,迎娶新妇时有妻妾之别,所生的儿子自然产生嫡庶之分,先秦时代卿大夫的嫡子就称为“门子”,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门子可不是一回事,那是看门的门房,属于后起的词义,俗语“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形容的就是门房,这在古代也是有讲究的。当时给皇帝、诸侯看门的有专职的阍人,看城门的称作监门,属于低贱的阶层,所以战国四公子之冠的信陵君礼遇大梁的看门鄙人侯嬴,令人啧啧称奇。当时还有一个规定,派遣受过刖刑即锯足之刑的人守门,这可以在流传至今的出土文物上得到印证,主要在青铜器上,而且这样的器物还不止一件,以下先从青铜鼎上的刖者守门造型说起。

先秦时代的鼎是用来烹煮食物的器具,通常的形制是器腹接着直立的足,下面可以堆柴火烧,器口沿部有相对的两个环耳,以便贯穿木棍或绳子来扛着移动。其中有一种鼎带有半封闭的火炉,器腹分隔为两层,下层是有开口的镂空假腹,木柴炭火可在里面燃烧,加热上层容器的食物。古代的工匠在设计这种假腹鼎的时候,将开口做成门户的形状,有人戏称作火锅,不过,当时人并非围着烹饪的鼎吃东西,而是在食物煮熟后要移到专供盛放的容器中。

图2-1是1976年陕西扶风县庄白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圆形假腹鼎,上层为真腹,下层假腹内可供柴火加热,烟尘则从透空的纹饰中逸出。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附耳的带炉方鼎(图2-5),口沿下为相对的窃曲纹组成的饕餮,腹部四角均装饰了一条顾首上卷尾的圆雕龙,下层即为带门的火炉,炉的四角也都竖立一个鸟头回望的神兽,尾巴笔直下垂作为器的足部。方格粗框门分两扇开,右边门把处贴着一个浮雕断足残疾人,右边腋下穿插长条状门闩,左门对应安装压闩的兽面浮雕托钩(图2-2)。炉的其他三面的方格都已镂空,好似通气排烟的窗户。此外,每个悬足的中段还有作为支梁的小叉架,应该是托住一个浅盘,来接收膛底渗下的炭灰。此器设计别出心裁,铸造巧夺天工,让人惊叹不已。

与之类似还有1985年内蒙古宁城县小黑石沟西周墓出土的带炉方鼎(图2-4),造型基本一致,只是一些细部特征稍有差异,如口沿下的纹饰为双首回望同体龙纹,腹部四角的圆雕龙神态与庄白的方鼎全同,但是一侧的两条龙已残断,门把浮雕刖人腋下的门闩不见了,品相稍差。这种铜器带炉的造型不只体现在鼎上,同样也是饪食器的鬲也会配置,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带炉的方鬲(图2-6),口沿下一周窃曲纹,腹部为波带纹,炉底没有悬足,一侧开双户,门扇边缘一圈重环纹,浮雕刖人在右,插销母口在左,腋下所夹的门闩也早已丢失(图2-3)。对面一侧为透空的窃曲纹,边上两侧仍是透空方格作通气的窗户。

上述几件都是西周晚期的例子,类似的构思在春秋时代同样有迹可循,1989年在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出土一件造型奇特的铜奁(图3-1),奁是用来盛放女子用具的容器,整体设计为封闭的车厢,顶面四角各有一只圆雕的立鸟,或对视而鸣,或相背展翅,姿态不一,居中端坐一猴,手足并拢,似在倾听。厢体两竖边及中线均附有一个圆雕的老虎,却是在攀登中顾首垂望,两虎之间的侧壁装饰背对的浅浮雕鸟纹,其一之下正对着后轮,另一鸟纹下则是趴在两小轮上的卧虎作为前轮。车门分开两户,左边有压闩的插销母口,右边则是腋下夹着门闩的浮雕刖人,门楣上还有浮雕的兽首(图3-2)。这不仅是精巧的实用器具,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古人的奇思妙想与精湛技巧在车形铜奁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岳飞论兵法战阵时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移录来形容上述的奇珍,那是再贴切不过了。

守门人是通过门闩的开闭来进行管理的,各个铜器的门闩都是横插的,这在古代叫做“”,如果是竖立的门闩,有另一个名称叫“阁”,前者是使门紧闭不易推开,后者的作用则在于防止已开的门扇自动闭合。古文字中的“”就像门扇上以门闩贯穿锁环(图4)。作为门锁的钥匙,通称作“管”,和管古音非常接近,可以相互通假使用,两字在意义上的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天还在使用的“管理”、“主管”等词,都是从作为钥匙的管引申而来。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3362(2013)03-0064-03

上一篇:集成材木门窗水性木器涂料的技术要求 下一篇:贡献绿色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