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法治校园的构建

时间:2022-10-01 05:23:03

论和谐法治校园的构建

摘 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建设的重大课题之一。和谐需要一种真诚的感恩心态,和谐社会理念深刻指出了“和”的思想。“和为贵”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和平处世、和平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世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关键词: 和谐校园 法制校园 和谐社会

一、和谐法治校园的基本特征理解

构建和谐的校园,需要懂得和理解和谐的含义。何谓和谐?从孔老夫子的“大同”社会到老子的“小国寡民”;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从孔孟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思想。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生存状态。

和谐的法治校园基本的特征表现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依法开展学校的各类工作,从各方面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坚持把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首位,用法治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和管理学生,从而理清和整合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法治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党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又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主席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我们大家也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民主法治,即人人享有充分的民主和权利,一切都依法行事;公平正义,即社会公平和正义成为人们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诚信友爱,即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即每个人的知识、劳动、创造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安定有序,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富足的生活与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针对社会主义教育问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备感振奋,也深感责任更加重大。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同推进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质量大讨论活动,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创建和谐学校,构建和谐教育。

当前中国的教育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及高校人才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在不停地更新,高校的招生规模不停地扩大,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着高校的良性发展,而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在高校降低入学门槛的情况下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淡化了文化理论、文化道德素质修养等的学习和提高,更多地体现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色彩,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到高校学习更多的目的是拿个“证”,而这种倾向在高职类院校中更易体现出来。因为学生的毕业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扩大影响、进一步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情形下,诸如思想政治课、法律基础课等“辅助”课只求“及格”“完成任务”而已,长期在这种思想环境下学生整体原本就不高的道德、文化、法律等人文素质则加速下降,大学生经常逃课,考试作弊时有发生,更甚者为了生活得“更好”追求金钱不择手段,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统计显示,近几年,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盗窃犯罪更是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少更多的引导和必要的管理,学校相关人文道德法律教育如果也未能及时跟上和加强,那么构建和谐的法治校园就只能是句空话。

高校在学校课程安排和制度管理过程中,如果注重相关人文、道德、法律、心理等的引导和强化,从制度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学校发展、学生生活学习新的变化和要求,对各系部、各专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将百利无一害。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养成会促进高校管理建设的良性发展,在学院中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也为大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提高起到奠基和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其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

三、对建设和谐法治校园的思考

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往往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忽视这个问题,或者思想上重视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的偏颇。这里我们讲的思想上重视,主体上要包括高校的管理层、一线的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学生,内容上要包括法律、心理、相关人文制度建设等而不是一味地钻进“专业课”中追求最直接的实用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对法律要更加重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在21世纪这个“法治”的社会里,不懂法,真有“寸步难行”之虞。而高校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制度下也将使管理制度等规范化、制度化,从而促进高校的快速、高效、良性发展。

其次,要重视各种关系和谐发展的培育和建设。和谐需要一种真诚的感恩心态,和谐社会理念深刻指出了“和”的思想。“和为贵”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和平处世、和平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世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人类是群居动物,因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差异。如一只珍珠蚌,包容入侵的沙砾,最终磨励成一颗耀眼的珍珠。这颗珍珠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人际关系的和谐。除了这种包容外,与人相处还需要真诚、关爱。生病时的一杯热茶、伤心时的一双肩膀、失落时的一句安慰都是人际关系的调剂,令我们的关系更融洽和谐,令友情升温。

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启迪,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学生知识的雨露,需要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和学生良好地沟通互动,用真诚的心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和谐有序的法治校园的建设。当然,高校管理层与被管理者教师的密切配合、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和团队互助也是和谐高校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前者有利于高校管理的有序进行和高校更高层次的发展;后者则促进教育事业的更快推进,利用团体合作完成更多的“高难动作”,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也能随之提高。

再次,高校制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要在实践中真正得到落实。为此在政策的执行力上要加强。当然这需要有个前提条件,就是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建设要合理合法,包括实体上的合法、程序上的合法、情理上的合理。这样执行的标准才能有理有据,否则只会执行得越好而效果则越差,与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执行者也要身体力行“按部就班”,真正把制度和政策落到实处。如果在同样的问题上“标准不一”、“有令不行”、“有令乱行”,那么良法终将成为摆设而无用武之地。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制定法者守法的重要性,关系到相关制度规章的真正落实,如果立法者不守制度或者破坏制度,那么这种破坏的力度要比被管理者的破坏更为严重,危害也更大,这好比被污染了的河水一样,某段河水被污染了可以治理,而如果源头污染了就再无办法,这样相应的监察系统的建设也是很要紧的事。

再其次,构建和谐校园还需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我们应向学生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而诚信、文明正是这方面最重要的内容。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在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行为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最后,构建和谐校园还应增强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倡导学生在整洁的校园里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在无人用的教室要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做节约型新青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为人师表的教师更应率先垂范,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标准,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结语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要继续加强学习,全面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并以此为指引,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学生将在和谐中快乐成长,教师将在和谐中收获成功,学校也将在和谐中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

[2]与人大代表谈依法治国方略.

上一篇:提高聋生写作兴趣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论在志愿服务中的大学生志愿者自我认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