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与学生零距离,调动兴趣尊个性

时间:2022-10-01 04:47:27

常与学生零距离,调动兴趣尊个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要考虑到个别差异,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我们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教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营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相应发展,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且认真深思的。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指导”恰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具有的差异性而进行有层次地教学,而且要注重根据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与课后复习巩固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欲通而未达时给予帮助,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答时给予指点。教师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作用,“以史为据,情从史出”,以情动情,有机渗透,自然联系,逐步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品德个性的养成。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历史的关键,一是兴趣,二是方法。

围绕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普遍记忆规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提高问题的质量。

例如,学生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标志性成果时,似乎都知道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重要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但到做练习或考试答题时却忽略了这四个领域不能相互替代性,潜意识里认为只要答出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技术就行了。其实这样答题既不严谨,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为了能使每位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就要顾及理解能力不同的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再如,在不同班级找一些学习成绩属于中等的学生与他们交流,同时聊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新工艺或新产品,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其引人注目。在2000年,世界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国诞生。紧接着问学生这些成就的取得,能否说明在原子能其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显而易见,学生会否定。这是用事实教会学生回答问题持严谨态度的必要性。

常与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我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是网络爱好者。鉴于此,我就主动找那些平时因贪玩而耽误学习,学习成绩总居后的学生交流。首先肯定他们具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甚至发展成一项特长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作为中学生,他们如果在做与之相关的历史练习题时却总出错那就不是可以称道的事了。每个中学生在同伴面前都极爱护自己的面子,谁也不甘心自己总被别人瞧不起,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合理地制订教学方案,把握住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用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使他们增强自信,欣然接受指导,及时提出要求,更深入地明确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事,就像应该回答计算机却错答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属于常识性的错误。

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成的信息传送网络,是使世界上各种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说:“电视和计算机的推广使人们比以前更便利和更快地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电视和计算机还未普及的年代,人们常以写信和打固定电话作为彼此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如今互联网将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它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学生经过思考,一定会产生疑问。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书、思考和讨论,书中知识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从而把被动的学习上升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体会成功,获得成功,提高全面素质。

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因特网(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并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1994年9月美国提出建立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II,建议将各国的NII互连起来组成世界范围的信息基础结构。当前的因特网就是这种全球性的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据此,学生从中解读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的时间顺序不一致应分先后。更关键的是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产业成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指“三网”,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这三种网络之一,是计算机产业中发展最快速的,到了二十一世纪,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对于学习能力与成绩中上的学生,互相探讨学习和教师的分层指导就应当上升到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高点,充分展示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能力,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互补意义。

比如与他们就原子能和航天技术展开讨论。睿智的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二十世纪初提出的相对论。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出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飞船;1969年,两名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人类第一次在另一星球上留下了足迹;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都表明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与成就。科学实践证明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是互不能替代的各具特质的科学技术领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势必要认真辨析,在巩固练习时,再进一步地深入探讨它们之间是否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渗透,学会在梳理知识过程中向自己提问,并试着解惑,将对知识的记忆水平提高到理解水平甚至于应用水平,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实践可以促使“分层指导”趋于完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承时,实际上也能折射出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因为所有一切要看教师如何掌握、如何实施“分层指导”中既符合本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的可能性等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教师应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与劣势,善于及时发现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到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积极相互合作、快乐进行探究与教师“分层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学生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最终能够有长足的进步。

上一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一篇:转变角色定位,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