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中提问主体的转变研究

时间:2022-10-01 01:32:45

高中语文课堂中提问主体的转变研究

【摘 要】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从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问题引导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等四方面入手,实现课堂提问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才能让高中语文教学既能够满足社会、家长的期待,又能使学生得到均衡、全面的成长。

【关 键 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主体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48-03

发轫于世纪之初的改革,历经多年实践,目前已经步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不可否认,课改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然而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笔者拟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做一创新探讨,以期能对当下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提问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教学技能。早在春秋年代,孔子即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主张,认为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提问启发、举一反三。然而,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一古老的教学方法在当代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反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困境:

1. 教师仍掌握着课堂的绝对话语权。近些年来,虽然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主动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进行问题设计和教学创新,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提问的绝对主导者,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与旁观者。教师只是从自身教学出发去设问解答,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教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问:“这个难点懂了吗?记住了吗?”学生会毫无生气地集体回答:“懂了,知道了。”这样的提问方式表面上很热闹,然而浮华沉尽,留下的只是学生思维的慵懒和兴趣的丧失。

2. 学生未能全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问是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个班级内部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擅长数学,有的学生精通语文,有的学生爱好英语,各不相同。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却无视这种个体差异,有时为了教学效果活泼、热烈、生动,经常由极少部分语文成绩较好、兴趣浓厚的学生来回答课堂提问,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被动地参与其中。这就会导致教学中的“马太效应”:小部分学生成为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思维放松或停滞状态,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丧失,最终导致成绩不断下滑。

3. 设置问题时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当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语文课堂中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师经常采用一些悬念开头式提问、抛砖引玉式提问、联想启发式提问来组织教学,发散性问题、联想性问题等一个接一个,却不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忽略了学生的适应程度,既没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也没有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享受,单纯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最终的答案,不能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点拨型的启发,造成问题的提出与最终解决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二、造成高中语文提问现状的原因

1. 从学生角度分析,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不愿参与课堂提问。高中阶段,学生一方面生理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这就造成了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在课堂表现中亦呈现出种种矛盾:高中学生更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部分学生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而被老师、同学嘲笑,因而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逐渐形成一种多性心理。部分学生生性胆小,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为了获得安全感,他们在课堂上不愿、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对课堂提问的态度越来越保守。加上高中语文知识体大量广,短期内难以明显进步,因此不少学生对教学创新实践态度十分淡漠,导致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效果不佳。

2. 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依旧更倾向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面对高考的压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储存教师传递的信息,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其次,来自于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压力,迫使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给他们展示最直观的教学效果――学生成绩是否上升。为了达到这一功利性目标,教师不想,也不愿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提问去启发学生深入课文,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倾向于提问一些反应迅捷、思维清晰的优等生,对于后进生则不愿花同样的耐心和时间去启发、引导。第四,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并没有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而是继续自顾自上课,这样的态度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 从评价制度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提问尚缺乏客观的审视态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考试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识状况,然而当下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之下,考试却成了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不得不承认,当前考试分数已经被拔高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仿佛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了未来人生的成败。受这种观念影响,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总是花时间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模拟题来提高课业成绩,而不是花费时间去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培养“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质疑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能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用标准、统一、明确的答案压抑学生独特的个性,于是语文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负担,这也是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

三、转变课堂提问主体,提升课堂提问效率的对策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转变课堂提问主体,有助于解放教师的教学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益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当下语文课程改革乃至教育体制改革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实现语文课堂提问主体的转变,应做到以下四方面:

1.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因此教师教学理念正确与否、先进与否,将对学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课堂提问主体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即教学目的不能仅仅以追求学生成绩提升为目标,而是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其次,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念,既要尊重学生的层次差异,因材施教;又要营造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整体推进。第三,教师还要树立古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提问不能仅仅给个答案就了事,而是要启而不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2. 提升教师问题引导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多提出一些灵活性、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并存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比如,在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了奇秀隽逸的湘西风光,引导学生将之与都市生活对比,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厌恶都市的繁华、喧嚣而迷恋湘西的原始、淳朴,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的浓厚兴趣。其次,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积极地予以评价。这要求教师培养教学敏感性、提升灵活应变性,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多多给予学生真诚的、可信的、具体的评价,而不是笼统模糊的概括。

3.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良好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实现语文课堂提问主体转变的起点。我国学生问题意识普遍较低,要转变这一状况,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无需担心他人的目光与嘲笑,从而打破思维的局限与惯性,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其次,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与文本对话,生成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整体感受,在独立的空间中挖掘自身的个性与潜能,激活自身的思维创新与能力创新。第三,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这需要教师示范,并引导其他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尊重,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建立自信。

4. 加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首先,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讲授杜甫《登高》时,笔者就通过对“猿啸哀”、“飞鸟”、“登台”等意境在不同诗歌中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体会出作者万年的孤独艰辛、沉郁苦闷。其次,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由于言语晦涩,一直都是难教、难学、难懂,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主义”?如何“拿来”等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拿来主义”的深远意义。第三,是在课文的矛盾处引导学生提问。比如,笔者在讲授《声声慢》时,一位学生在下面嘀咕:“天那么冷,为啥李清照不喝烈一点的酒暖暖身子啊?”针对这一“课堂八卦”,笔者并未制止,而是引导学生在思维矛盾处进行提问、解答,让学生们明白:不是酒不烈,而是作者忧愁太浓,浓烈得任何酒都无法解忧。于是词中的“愁”也就在学生脑海中清晰、细腻地勾勒出来了。第四,要在学生的兴趣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即通过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兴趣点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身的兴趣引导课堂提问,从而让学生寓学于乐、乐在其中、学有所成。

总之,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主体转变,既有利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又有利于未来的教育体制改革。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教师,笔者希望通过这一教学创新,让高中语文教学既能够满足社会、家长的期待,又能使学生得到均衡、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范惠娟.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探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09.

[2]姜建军.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J].语文教学研究,2009,03.

[3]孔维波.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提问题[J].语文建设,2006,01.

[4]卢正芝,洪松舟.课堂提问主体转向学生的教学论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0,08.

[5]郑宝友.高中语文课堂的互动现状与提问策略[J].教学研,2010.05.

上一篇:国内个性化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下一篇:韩国初中地理(社会)教科书的体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