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1 12:31:3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脚步加快,所承受的压力与竞争越来越多,心理上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徘徊于社会和校园之间的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自身形象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使其在心理上也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力图从高校角度通过五种途径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心理健康常识并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5-0165-02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独立又期盼依赖他人,他们对社会充满憧憬却对未来道路倍感彷徨。学习环境转变、就业面临挑战、人际沟通失意都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伤害和阴影,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严重阻碍了健康心理的养成。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学习上的困惑

历经多年的寒窗苦读和高考激烈角逐,知识渊博并胸怀远大理想的学子们进入了象牙塔继续深造。大学是一个能给人自由畅想和开拓思维的殿堂,学生可以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充分展示才华,锻炼参与社会实践的各种技能。然而,大学主要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远离了以往那种老师督促、家长监管的模式,善于主动自觉学习的同学才会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我。在大学校园里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高中的学习尖子生,到大学后成绩平庸,碌碌无为,反而那些高中成绩一般的学生崭露头角,在学习和活动中大放异彩。学习方法的不同,学习内容的改变使得大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再加上父母不能及时的安慰和劝导,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甚至出现自卑、焦虑、紧张、暴躁等不良情绪,不仅耽误了学业,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1.2 就业上的迷茫

高校教育改革,使得更多胸怀大志的才子能够有机会迈进大学校园继续接受正规教育,但同时毕业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3 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1.4 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2 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2.1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2.2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2.3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2.4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2.5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陈思(1988—),女,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