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图书编校质量的心理因素

时间:2022-09-30 11:18:45

影响图书编校质量的心理因素

有人说,未来是新媒体的天下。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且不说图书会不会消亡或什么时候会消亡,先看看我们目前的图书编辑工作做得怎样。

2010年3月最新数据显示,现行销售的图书中存在多种缺陷,《现代汉语大字典》的差错率是万分之十三,随机检查的102种图书中,有14家出版单位的24种图书被认定为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6.1%,近年来,图书编校质量下滑明显。《咬文嚼字》曾公布数据,他们检查了382种出版物,合格率不足20%,差错率最高的达到万分之二十二。一位读者购到《王力汉语散论》,版权页上两次出现的书名竟为“王力语文散论”,而封面、扉页和勒口上明明印着“王力汉语散论”。该套书的第一本《龙虫并雕斋琐语》,其版权页上CIP数据中的书名竟为“龙虫并雕琐语”。某省级出版社出版的文集,竟然在短短2000多字的前言中,出现17处错误,被读者称作“一起严重的图书质量事故”。有些较真的读者对所买图书的编校质量忍无可忍,甚至将出版社告上法庭。这些都对所有出版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已刻不容缓。

2011年2月2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一版头条报道,新创办外语期刊质检合格率仅46%,试想这么多不合格的出版物流入市场,会是什么后果。由此也可以看出期刊的编校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因素分析

读者认为,图书作者和编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出现这些差错,让人大跌眼镜。凡事都是事出有因,有因便有果,有果便有因。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这里只探讨编校人员的心理因素,以期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出版社和杂志社方面的心理分析。过去,出版社和杂志社由国家全供,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能否销售,这些都不需要多考虑。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酒不香也不怕巷子深。现在真正进入市场以后,经济指标成了风向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版社和杂志社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追求经济利益,追求高效率,经济利益是首先考虑的问题,编校质量则被排在了末位。如果说效益是大餐,质量就是大餐的作料。急功近利是出版社心态变化的具体反应。

这种心态反应在工作上就是成本第一。印刷可以打折,编辑水平可以打折,校对水平可以打折。出版范围可以无限扩大,出版周期可以无限缩短,编的次数可以减少,校的次数可以减少,审的次数可以减少。精耕细作,只是一个传说。

这种心态反应在管理上就是随意性大。什么规章,什么章程,什么规范,全都为经济利益让步。因为管理不到位,差错在所难免,甚至还会出现政治性差错和一些低级差错,误人误己。

编校人员的心理分析。得过且过心理。现在,很多出版社杂志社招人很随意,注重文凭,不注重水平。招来的人不实用,语言文字修养功底不够扎实,工资待遇低。这些人没有以社为家的精神,不愿意在专业上下大工夫,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也懒得撞,混日子思想明显。缺乏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不把差错当回事,而且还总不停地为失败找理由。

侥幸心理。缺乏必要的专业分工,不少出版社并不具备出版相应图书的专业编辑人才。因为专业不过硬,工作上有侥幸心理,总想着万一不出事呢,而不是想着万一出事了呢?隔行如隔山,什么时候都是这样。

扯皮推诿。编辑职责后移,加工普遍粗放。因为侥幸,所以总想着后面还有把关的,编辑想着有校对把关,有一审二审三审人员兜底,编校稿子不认真。出了问题互相推脱责任。校对力量如果薄弱,最后防线将濒临“失守”。

缺乏毅力。有些人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编校也很认真,可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一打盹就出错。

对策探究

调适管理心理。“无错不成书”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新闻出版总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从1993年开始,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效果是明显的。一些地方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广东首推图书编校质量排行榜,对省内图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保障作用。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再好,单位不重视,也没有用。因此,作为出版单位负责人,要对管理心理进行调适,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其次要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不仅要有部门规章,还要有流程规章,不同环节的工作人员应该强化规范意识。管理上去了,不愁质量上不去。

调适审查心理。有些出版社在图书策划上下工夫大,在编校上下工夫大,但在审查上却不重视。或者有一审、二审、三审,但是二审、三审都是走过场,大多数人不下工夫进行二审、三审。尤其是一些出版社在审查上偷工减料,虽然也审查了,但审查人员不达标,有的是职称不够,有的是有职务没有对应的职称,人员“打折”了,图书质量也会打折。要想提高编校质量,就要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并不折不扣。有人提出“可以把提高编辑审读报告的质量作为落实编辑‘三审制’、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突破口,定期抽查图书发稿资料,定期公布抽查结果,对写出优秀审读意见的编辑进行表彰和奖励,发挥其示范作用,调动广大编辑的积极性”。这种办法不错。

调适人员心理。具体做事的是人,人是命令的执行者,解决了人的问题,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加强编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有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愿意出精品、多出精品。自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高标准严要求,争当行业标兵。思想是业务的保证,思想上去了,业务才有可能上去。

严格把关,严格准入制度。现在高学历的人满天飞,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有两个坏处:一是人员不实用,缺乏针对性;二是误人子弟,耽误了被聘人员的前程。只有从源头上保证了编校人员的素质,才能为提高编校质量打下基础。注意录用人员的年龄搭配和知识结构搭配,不留缺口、不留断层、不留知识盲区。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编校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对那些刚入行的新人,培训显得更为重要。培训要有计划性,把培训和考核结合起来,合格的用,不合格的淘汰或让他们继续学习。培训可以在单位内部进行,老带新,上带下,先进带落后。也可以在单位外进行,派人员参加相关的学习,包括政治方面和业务方面的。如果能与有关院校合作培训和开发人力资源就更好了。编校人员的知识面扩大了,综合水平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有些人业务不错,但基础不太好。在一些不太熟的字词使用方面常常出错。如错用形近字或同音字。下列例子中括号内的为正确用法:一滩血(一摊血)、战战惊惊(战战兢兢)、惮精竭虑(殚精竭虑)、心无旁鹜(心无旁骛)、慰籍(慰藉)、耄耄(耄耋)、颖河(颍河)、帐棚(帐篷)、沉缅(沉湎)、金壁辉煌(金碧辉煌)、四不象(四不像)、秸杆(秸秆),似是而非,用错了也不容易发现。对异形词的规范使用重视不够,甚至有时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还有的使用已经废止的简化字。分不清“的”“地”“得”的用法,尤其是近年常变化的一些字词,容易用错,不容易分辨。如登陆(登录)、假帐(假账)等。有专门的书籍讲授这方面的内容,通过认真学习,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养成好习惯。没有习惯不成方圆。凡超出出版分工范围的出版物,在上报选题时,应同时上报具备该选题相对应资质的责任编辑、责任校对人员简况。责编不能担任自己所编稿件的责任校对。使用外编、外校,领导班子应有专人分管。

把握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比如笔者就买到了这样一本引进版图书,有一家出版社从德国引进了彩图版《安徒生童话》(平装),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文图不符,很漂亮的彩图和文章描述的内容大相径庭,作为编辑,我决心找出问题的症结,通过一一对照原文,发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大错误,在原版书中篇名是Ole Luk?ie,应该译成《梦神》,可这本书却错译成《守塔人奥列》,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篇文章。因为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有《安徒生童话》现成的全中文译文,责任编辑不看文章的具体内容,就采用拿来主义,于是出现大问题,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编辑互相配合。编辑之间互相检查,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同时可以发现编辑的视觉和文字盲区。比如:在编辑《中国少儿科学小说选》这套书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编辑之间的互查,我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一是同样的书眉而字体大小不一,二是文中的序号衔接不上,三是有些错字编辑本身就不认为是错。像“偏狭”应该是“褊狭”、“兑水”应该是“对水”、“返身”应该为“反身”等。

编校互相沟通。编辑除自己精心做好三校外,还应及时和校对人员沟通,这样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在图书进行三校的过程中,编辑还要再对图书严把质量关。每一个校次都要和校对人员及时沟通,让一校人员在看错字的同时,重点查知识性差错,让二校人员在查错字的同时重点查语法错误,让三校人员重点查错字。这样,编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遗漏的差错就可以在校对环节一网打尽。

(作者单位:海燕出版社)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营销传播与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 下一篇:平面媒体转型“屏面媒体”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