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和农业科教片的传播

时间:2022-10-10 10:39:48

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和农业科教片的传播

摘要:农业科教片以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为载体,传播农业教育科学知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而目前的农业科教影视传播还存在着诸如电视播放的不可再现性、各传播媒介之间的各自为战导致的舆论氛围缺失而影响了传播的效果,造成传播和受众之间产生距离和不协调。在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中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合理设计农业科教片传播方式,加强媒介之间的联动,进而营造农业科教影视片的传播氛围,有效提高传播农业科学教育知识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科教片 媒介联动 传播实效

1972年,美国两位年轻的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M・McCombs & D・Shaw)通过舆论调查和对传播媒介的内容分析,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某些话题经大众传媒不断宣传和强调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的重要性”①。纵观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科教片传播实践证明,应用议题设置理论创造连续不断的舆论传播以形成一定的影响,能有效提高影视媒介传播先进科学思想和现代技术知识的效果。

议题设置理论的应用价值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最有效媒介就是电影电视,尤其是电视。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和建设家园的实践过程中非常渴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是农民致富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桥梁。但是随着媒体的多样化,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获取是多渠道的,影视媒介传播教育科学知识对农民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农民对知识点的实际需求和影视传播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农民急需的一些科技知识不能马上得到满足;影视媒介传播对农民产生影响有限,或者说影视媒介的传播愿望并没有最大化的得以实现。

影视媒介的传播愿望为什么和农村受众的实际需求产生了距离,问题出在哪里,最近开展的“吉林省农村对农业科教影视需求调查”显示,产生诸如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传播的内容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实际需要相脱离;二是影视媒介播放科教片的时机与农业生产季节不对称;三是影视信号的流动性与不可再现性,给农村受众学习和实践造成困难;四是影视媒介传播的科教片主题和内容比较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议题,对农村受众的影响有限。

根据一个时期国家的“三农”政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针,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关心的新技术推广、新农村建设等热点焦点设置议题,并根据议题组织农业科教片的制作和传播,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越来越被农业影视制作者和传播者所认同。就目前来看,影视传播者在认识上已经没有问题,而是实践中尚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探讨。笔者认为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是:农业科教影视的议题设置还未形成规模化和常态化;议题设置和“三农”的实际需求还有距离;议题设置的盲目性和不合时宜的情况屡有发生。这就势必造成媒介的愿望与现实相脱离,不但没达到传播的目的,反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科学合理地设置农业科教片议题

媒介怎样设置农业科教影视片的议题才是科学合理的呢?实践证明,科教影视片对农村受众的舆论引导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性工作。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农民生活的特殊性等特点,要求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设置要处理好宏观议题设置和微观议题设置的关系。宏观议题设置是指以传播理念和思想为议题,而微观议题设置是以某个先进技术和具体知识为议题,宏观议题设置是“面”,而微观议题设置是“点”。处理好“点”的选择与“面”的传播关系,以“点”带“面”和“面”指导下的“点”的合理设计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比如,当前把低碳农业作为议题设置的“面”,那么在这个“面”的指导下,就要设计若干个与“面”有着密切联系的“点”,如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利用农家肥生产有机水稻、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自然能源的利用等一系列农业科教片的累积播出,以及同一点的不同角度、侧面的科学解释,如肥料和农药的科学使用,可以拍摄若干诸如农家肥使用、生物治理病虫害技术、化肥的科学适量施用、太阳能的利用、沼气开发、循环农业生产技术、再生资源利用等科教片。这些都是对低碳农业这个“面”的议题的最好阐释。而“点”的累积传播,也就实现了“面”的议题设置预期。

按照议题设置理论,电影、电视媒介可以通过设置事关“三农”的特定议题,形成或影响舆论,进而引起农村受众对某一问题重要性的注意,也能改变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接受某个科学理念和科学知识,媒介也实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真实是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设置的生命

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准确反映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新农村建设客观实际基础之上,选择带有普遍性和指导意义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生活常识等,而且必须是最先进的,是“三农”最需要的。如果影视媒介对设置的议题不加选择,传播一些农民已经掌握的知识,甚至是落伍的思想观念和过时的技术,自然不会引起农村受众的注意,也就达不到传播的目的。

农业科教影视议题设置要真实地反映“三农”的现实,通过突出某一个方面和选择有意义的内容来“构造世界”,引导农村受众共同注意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一些受众可能会做出不同反应的方面。比如水利建设、低碳农业、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集中一段时间播放这方面的科教片,受众的注意力就像被 “聚光灯” 笼罩着一样集中而具体感受到议题设置的中心,把农村受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点”上或者某个“面”上,对所设置的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效果就好得多。但是,媒介的议题设置如果和客观实际相背离,或者远离客观实际,就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其结果是媒体设置议题的失败,甚至导致不良的社会后果,还会使受众对媒体失去信心,媒体的公信力也将下降。

议题设置对受众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科教片在设置议题的时候,要始终以科学的精神和慎重的态度审视议题的真实性,从议题的提出到围绕议题组织农业科教片的制作传播,都要以警觉的目光审视议题的真实性。这个真实性,就是议题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需要的一致性。农业科教影视是为“三农”服务的,就要充分考虑农村受众的导向需求,只有符合受众的导向需求,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设置效果才能凸显,才能更好地达到为“三农”服务的目的,这样的议题才具有真实性。

议题量的优化与传播时机的把握

影视媒介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设置多少农业影视传播议题为好呢?应该说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农村受众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对信息的接受量有自然的选择性,首先对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比较关注,而不同时期,农村受众的利益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无疑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自然规律不无关系。此外,农村受众收看电视的时间,也是议题设置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农忙时,农民收看电视的时间比农闲时要少一半以上,而各个地区的差异,也决定农村受众接受农业科教影视片的时间不尽相同。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农业科教影视片的宏观议题日程不能超过三到五个,这样有益于强化一个时期所要向农村受众传播的主要议题,也和社会一个时期的热点、重点相吻合。而在限定的议题中,也有主次、轻重之分,不可能完全均等。假设以水利建设、低碳农业、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权利四个议题为例,水利建设可谓首要,媒介应该给予重点关注。

议题的传播时机主要基于两点:一个是议题的确定和设置,另一个是把握议题传播时间。设置议题和社会大环境相一致,和一个时期国家的工作重点和热点相一致。媒介根据国家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社会的热点,很容易制定和一个宏观的议题。而把握好议题传播的时间,则是媒介要细心考虑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内地和沿海等地域的差异,决定对电视媒介接受的时间各有不同,亦有相同之处。不论哪个地区,17点至21点是农村受众接受电视媒介的黄金时间。北方农闲时(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上午8点至10点,是农民收看电视的第二黄金时间,其他时间则为收视率低频时段。

受众的接受能力影响着农业科教片议题设置

农村受众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程度也是限制信息接受量的重要因素。据吉林省农村对科教影视需求调查,吉林省农村人口普遍学历为中小学,高中或大专以上的很少。农民对科教知识的认识认知程度在提高,但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决定了对信息接受能力和接受量的限制。农村受众能够感受到的与其利益相关的议题,例如新的致富技术、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能比较快地产生效果,而与农村受众关系不是很密切、一些不易直接感受到的或者比较抽象的议题,比如乡村政府信息公开、农村城镇化、农民素质提高等,产生效果的时间相对就比较长。那么,就不同媒介来说,电视的传播效果短,而报纸等纸媒产生的效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也是流媒体相对于平面媒体的一个弱势。因此,电视媒介在进行议题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点,根据所设议题的性质,恰当地选择议题设置的时间,就可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已经不再是媒体的一厢情愿,受众的主动接受并形成双向反馈是当今传播的特点。那么,农业科教影视片要实现传播的最大化,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在议题设置的时候充分考虑农村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伯通过对受众选择性心理研究发现,受众不论是对媒介的选择性接触,还是面对信息公众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农村受众的心理结构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加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群众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认知的自主性也在提高,对信息的选择有了很强的自主性。20世纪90年代前,大众媒介传播什么,受众只能接受什么,农村受众几乎没有选择的意识和自主精神。到了21世纪的今天,媒介选择性的增加和农村受众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导致选择信息的主动性更强,现今,媒体独家说了算的时代已经过去。电影电视媒介传播的农业科教知识信息,只有农村受众需要,才会得到认同和接受,如果传播的信息和农村受众接受的心理距离过大,和农村受众的利益不相干,哪怕电视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放,也不过是媒介的自言自语,农村受众根本不会买账。因此,要使农业科教影视片议题设置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考虑农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为“三农”服务的农业科教影视片传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注释:

①张宁:《试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国际新闻界》,1999(5)。

参考文献:

1.逄格炜、李艳英等:《农业影视创作与传播》,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聂艳梅:《议题设置理论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中国广告》,1999(4)。

3.张国良、李本乾、李明伟:《中国传媒“议题设置功能”现状分析――我国首次就传媒“议题设置功能”进行抽样调查》,《新闻记者》,2001(6)。

4.刘子刚:《充分发挥议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能》,《中国测绘》,2009(2)。

5.胡凡、张俊瑶:《试论议题设置理论的应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1)。

6.万丽:《中国新闻传媒的议题设置》,《新闻知识》,2006(1)。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系)

编校:郑 艳

上一篇:《红楼梦》中休闲活动的描写 下一篇:论新媒体背景下动漫广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