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原因调查

时间:2022-09-30 05:07:51

青少年犯罪原因调查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其犯罪人数不仅增多,涉及面广,而且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年上升。有关资料表明,前九十年代中期的发案率是八十年代的8倍,近年来已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有错综复杂的联系,三方面有一方面存在缺陷,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的异化,加之未成年人涉世浅、识别能力差等因素,经不住诱惑,很容易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有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

1 自身原因

大量案例证明,青少年犯罪大都因为自身素质差,导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1.1 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在青少年犯罪之中,高中文化占9%,初中(含未毕业)文化占73.8%,小学文化占17.2%。由于文化程度低,他们法律知识非常欠缺,划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把故意伤害他人犯罪的行为,认为是让受害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不知道触犯刑法是犯罪,或不以为然。

1.2 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未成年人随着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如,好问、好动、好探索,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家长、学校禁止什么,他们非要做什么。

1.3 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未成年人的情感比儿童成熟多了,但他们的情感世界强烈而脆弱,极易受外界刺激而迅速变化,容易冲动,感情用事。稚嫩的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导致行为上的盲目。

1.4 沾染不良嗜好。大多数青少年犯罪以前都是有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

1.5 游手好闲,无事生非。青少年犯罪中80%以上都是失学无业人员,他们白天在社会上游荡消磨时光,夜间寻机滋事。

2 家庭原因

2.1 严爱失当。如今,在不少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由宠爱滑向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便怎样。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作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己为核心做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从而形成自私自利、骄傲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他们常常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唯我独尊,经常干出格的事情,严重的就构成了犯罪。如,未成年人隔代施暴正令人担忧地呈增长趋势。有些家长在对孩子生活上越来越涨爱的同时,在学习上越来越严厉,总希望通过自己的“锤打”锻造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才子。而无端的施压和不切实际的强求,往往最终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2.2 养而不教。有道是“种田不锄一季荒,养子不教一世枉”,有些家长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人、成材都不往深处想。因此,他们只顾供孩子吃喝,而对孩子的行为品德等等漠不关心,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方才悔悟。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都留在家乡,有的跟爷爷奶奶过,有的跟外婆外公过,有的寄宿在亲友家中。如,某镇一中,在校学生1400多人,其中近一半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缺乏家庭教育氛围,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了断层。长期无人管教,不少孩子形成了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染上了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性,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被父母留守在家的孩子。有些家长对自己上学的子女关怀特别少,甚至连孩子在哪一班级读书都不知道,为此同时,由于现在的孩子性成熟早,同时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极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滑上“早恋”的歧途。

2.3 城门失火。随着离婚率逐年攀升,如今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围城大战,伤害最重的是孩子!在不少离异家庭中,孩子失去了“家”的温暖,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甚至导致其心理失衡、畸形。有的变得性情暴虐、孤独自卑,有的变的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失去家庭温暖的孩子,他们不再恋家,极易结成团伙犯罪,常常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在所调查的166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32人生活在单亲家庭。某市11岁的杨杰,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父亲抚养,成了“累赘”的他经常遭到无端打骂,还被铁链子锁在家中。有时候没东西吃了,父亲不给零钱了,杨杰就只好出去偷东西,家对他来说是可怕的囚笼,因此,他一次次离家出走。在某地,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个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把地下管道当作自己的“王国”。这个“地下王国”里有“国王”、“总理”,每天晚上11时左右通过四通八达的地下管网进入居民家及地下室仓储房偷窃。凌晨三四点,再“浮出”地面,对白天已踩好点的商店、橱窗进行偷窃。15个孩子最大的“享受”是进录像厅看录像,或在那里的沙发上睡一夜。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一是都有后妈,二是不想回家。

2.4 父母无样。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份占75%以上。因此,做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影响甚至左右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如果有些家长不注意“修身”,恣意妄为,以其昏昏,终使孩子也踏上“昏昏”之路。

3 学校原因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接受文化知识和思想教育的部门,可以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学校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

3.1 学校过于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对人生观和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班主任为了本班取得好名次,往往采取排名次的做法,使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心理负担加重,自尊心受到伤害自暴自弃,不按时完成作业,逃学等现象发生。另外,学校设立重点班和普通班,重点班师资力量强,普通班师资力量弱,管理不严,客观上造成学生间的等级差别。

3.2 有的学校开设的法制课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收效甚微且管理秩序混乱;一些表现差的学生经常旷课,上课时间进入网吧或闲逛,有的学校甚至出现“校霸”生,他们伙同社会上的小青年专门欺负低年级学生,以暴力手段威胁索要财物,一些学生放学回家路上经常被殴打,甚至某小学五年级某班有30%男生带刀子等,这一些现象并未引起校方足够的注意。

3.3 有的学校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对学习差的学生采取歧视,放任的态度或者径直将其开除,致使一些未成年人过早地进入社会,受到不良影响后走上犯罪道路。如,一些学校忽视理想信念、勤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伤害了一些“差等生”,使他们走上旷课、逃学、失学、被学校开除的道路,为犯罪埋下了伏笔;再如,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挨打或被同学团伙欺侮,未引起学校重视,致使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等。

3.4 缺乏适当的心理卫生教育和引导。由于无知,未成年人对性的神秘感越加强烈,不会用科学的性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

3.5 学校对后进生、双差生的遗弃和疏于教育加速了他们走向犯罪的步伐。对这些学生,学校和老师不是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而是嫌弃、歧视,以粗暴简单的办法对待,甚至勒令退学或者开除,将学生推向社会。其结果必然造成后进生的自卑和逆反,激起他们对学校权威的挑战,将学生推向犯罪的泥潭。

3.6 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环境恶化是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有一些老师不甘清贫、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自身素质较低、修养较差,在教学中流露出对社会不满的消极思想,严重地还有赌博、违规乱纪等恶习。这无疑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误导,有的还会直接诱发犯罪。

4 社会原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未成年犯罪的重要诱因。在思想上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功利意识,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极端利已主义等必然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在成长的外部环境方面,社会上一些书刊、音像制品的传播也对辨别能力弱的青少年产生侵蚀。传播媒介为吸引公众,对黑社会性质、黑势力团伙犯罪信息进行大量传播,公安题材的影视作品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过分详细的描述,这种宣传模式在教育受众的同时,造成了青少年犯罪知识的增长,给青少年犯罪提供了行为模式和直接仿效的条件。许多老师叹息说,课堂教育一个钟头,不顶网吧、录像厅一个镜头;老师苦口婆心讲一天,抵不上学生书摊转一圈。

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江湖意气的大肆渲染,使青少年产生了封建帮派和宗教意识,把勇敢、英雄和亡命之徒混为一谈,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他们仿效封建社会,跪拜结盟,为朋友“两肋插刀”,胡作非为,导致其团伙犯罪日益突出,犯罪行为不断升级,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深度和广度。

再次呼吁社会都来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或许拉一把、帮一把、扶一把,就能挽救一个灵魂,造就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上一篇:达斡尔民族传统项目曲棍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 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开放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