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师成为构筑学生健全人格的先导

时间:2022-09-30 11:06:25

让语文教师成为构筑学生健全人格的先导

【摘 要】语文科独具的人文精神让其负有渗透式地涵养学生思想美德的重任。为此,首先应着手构建师生平等而不失原则的新型伙伴关系,并为学生树立学识和行为的高标;其次,把握语文科的特点,以文本为依据,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性之美;最后,以读书和写作为载体,去奠定学生快乐成长的基石,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师;师生关系;读书与写作;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27-03

笔者在某班听课时,发现后面黑板的左侧竖写了一行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句子,这句面向自己的本真生存,不向世俗低头,对理想体现出执着追求的豪言曾经振聋发聩,它奏响的是时代的强音。然而,联系学生在周记中引用曹操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让天下人负我”,不能不让人怀疑学生对但丁这句话在理解时的价值取向问题。

作为老师,尤其是一位语文老师,心里不免生发了许多感触,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构建,并高扬起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大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在处理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时有很多人都产生了误读,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学生主体和师生平等,以至于过犹不及,致使学生的不少错误思想泛滥滋生,我行我素,甚至流于庸俗匪气。

那么,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面对语文科所应担负的思想美德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以及该如何去操作呢?下面,谈一谈我们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构建师生平等而不失原则的新型伙伴关系,为学生树立学识和行为的高标

一千多年前,韩愈在他的《师说》中用一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极其精炼地概括了老师的作用。当下的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需要做到互相尊重、良性互动、积极协作。但现实中的师道尊严的说法却被许多人所诟病,老师“传道”的作用似乎已被渐渐淡化与消解。我们认为师道尊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但教师的“传道”作用绝不可以被遗忘。社会主义教育宣扬以人为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许多教师也因此而丢掉了和学生交往的原则,一味地迎合迁就学生,在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全上缺乏正确而有效的引导,异化了民主与平等的真正含义,致使师生关系失去了应有的和谐,甚至流于庸俗,影响了正常而良好的教育。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师首先仍然是一个“传道”者,一个思想的播种者,是学生美好情操形成的引路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平等是指人格态度上的平等,而在经验知识等方面,师生间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那么,应如何实现教师的传道和引领作用呢?对于学生的为人处世、情感修养等方面的培育,可以说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既因“文、道”不分家,又因语文科本身就有思想德育的课程目标。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传道应该是捕捉引导、适时渗透,而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和生硬的教条式说教。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欲做到“影响重于施教”,首先要有深厚的学养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有人声称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程序”,而自己却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好比铁拐李宣称自己葫芦里的药包治百病,自己却仍然一瘸一拐地走路一般。其实,要求学生能有敏锐的洞察力,教师自己得能准确而深刻地感悟自然、社会与人生,欲求学生逃离文摘类低幼化读物的戕害,教师自己得走进文史哲的圣殿。总之,教师自己热爱读书、写作,有一颗睿智的心灵,才可能促使学生中的“准才子”脱颖而出。语文教师不必非是作家,但应该是一个读书家;可以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应该是一个知道分子。教师自己要有勤勉踏实的学风,以此影响学生并和学生一同成长。譬如阅读文章,教师自己要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小儿科的探讨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喜爱。

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亦即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现时代应该是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都应树立强烈的教师专业化理念,不仅视自己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且要视自己为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与决策者。然后,教师可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建构师生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和谐共处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真正“学会”人与人之间民主协商地解决分歧,平等对话地寻求一致,和谐相处地共同生活。这里,重要的是“身教”或结合“身教”的“言传”。

二、把握语文科的特点,以文本为依据,引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性之美

语文教学要融入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认知和解读中去体验是非、善恶、美丑,去感悟人性之美。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任何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义务,但都应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应该是裸的、也不应该是空荡荡的。特别是语文科,其教学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语文老师应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筹,才能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美德教育。

记得在教读《管鲍之交》一文时,在疏通了文章的基本意思之后解读课文内容的时候,笔者让学生结合文中管仲与鲍叔牙之间交往的情况,谈一谈对文章的理解。司马迁写人,总是要表达一个主题、颂扬一种思想或倡导一种品格。按照教参上的说明,笔者的目的不过是想依葫芦画瓢,让学生能体会到本文旨在通过鲍叔牙的知贤、荐贤、让贤的行为,表现那种忘掉自我、关爱社会、关爱国家的崇高人格和高尚情操。然而在课堂讨论、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更多的学生却把自己的思维伸入到对二人之间友谊的感知上,笔者趁机生成提取了相关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管鲍之间的友谊的?”“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同学们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友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有一个同学在后来阅读感悟中写到: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有人会说:“友谊就是‘哥儿们义气’。”这可不是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是人们在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密情谊。它给人以理解和信任,给人以快乐和力量,使人得到鼓舞,获得进步。还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真正的友谊不是你得志时候的锦上添花,而是你在失意时的雪中送炭,友谊是人生中的无价之宝,是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是人生中的灿烂之花。让我们用真诚去播种友谊,用热情去灌溉友谊,用原则去培养友谊,用谅解去护理友谊。让这人生中神圣的友谊之花永远盛开。……在这时候,没有老师刻意的准备,也没有老师空洞的说教,只有学生热烈的讨论,精彩的展示……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和即将延续的历史留给后人或即将留给后人的并不仅仅是一堆堆废弃的城池,一些残缺的竹片,和记录历史的单纯的符号……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其实语文课本和许多与语文相关的读本中有许许多多这种弘扬人性之美、体现人生至高境界的优秀作品和可为高标的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文天祥、刘胡兰、焦裕禄、李素丽、洪战辉……一个语文老师应懂得如何利用这些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去感受其中的人性之美,丰盈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以读书和写作为载体,去奠定学生快乐成长的基石,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在这里,我们强调“读书”而非“阅读”,是想说明书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除了课本以外,我们还应建立更广泛的阅读体系,许多学校已经在打造书香校园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尝试,还有一些学校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已毋庸置疑与赘言,恐怕没有比书更好的精神食粮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果实都已安静地躺在各类文学典籍和专业图书中,时刻等待着人们的欣赏与品鉴。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启发思维、点燃思想的火花、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感,使人们睿智、深邃、远离浮躁。读书不仅仅是读出知识,读书就是读人生,读社会,读生活,读思想。“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与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对话”,我们期望我们的学生在读书的大环境中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然而,课外读物有精华,也有糟粕。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也有责任指导学生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营养的读书中真正获益。一个学生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目前中学生普遍喜欢读的是武侠言情小说、漫画以及其他所谓“休闲”的读物,这些读物夹杂着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比如现在校园中流行的日本漫画、网络小说就充斥着暴力色情的内容。所以,读书活动不能放任自流。与课文相比,课外阅读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更广阔的空间,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具有塑造人品的巨大力量,具有良好的德育功能。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推荐一些优秀书目,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使学生的美感、理智感、道德感在阅读中得到熏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报刊,因为报刊能及时、详实地报道和反映社会生活,信息量大,是中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学生通过读报可以关注社会民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于报刊上反映的一些社会阴暗面,我们还应从正面及时地引导学生。例如,对于报纸有关政府官员腐败的报道,我们要向学生指出这仅仅是一些害群之马,是个别现象,我们社会主流是好的,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社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持之以恒,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的道德品质。

读书离不开写作,在教学中两种活动应齐头并进。“读什么样的书,做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语文教学是为学生打“精神底子”的,所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写作教学应努力引导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以及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

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价值倾向的话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责任”“诚信”“理想”“勤奋”“正义”“坚持”……另外,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解决学生面对人生、现实、生活困惑的时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作文命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去解决这些成长中的烦恼。比如,曾有一位已毕业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一度意志消沉,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二十年后的我――一个关于理想的话题。多年后,那位学生说到:“老师,我明白您的苦心,如果没有当年的那篇作文,或许我会一直消沉下去,是您给了我力量,是那篇作文给了我一个坚持的理由……”以作文为平台,营建学生精神家园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之,读书与写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语文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它们,要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思想内容浇灌到学生心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我们常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语文学科独具的人文精神让它义无反顾的担负起思想德育的重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成为构筑学生完整而又健全的人格先导吧!

上一篇:对于东乌珠穆沁草地的生态保护研究 下一篇:一堂课起承转合中的“剩余价值”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