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最有力的教育

时间:2022-09-30 10:53:49

音乐,最有力的教育

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像音乐这样,雅俗共赏,妇孺齐乐。正因为我们深得音乐的益处,自然希望音乐也可以成为孩子受用终身的爱好,并且超越我们。

不当音乐家,也需要学音乐吗?

答案当然是Yes。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几位Parents在不同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伙伴,给出了他们的见解。

音乐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精彩

6岁开始学钢琴,妈妈给教我的老师提了一个要求:技巧方面您看着办,但要培养她对音乐的感受。于是每次上课,老师会给我讲很多音乐背后的故事,教我怎么去欣赏音乐。在德国,很多人都能玩点儿小乐器,不一定弹得有多好,但都有自己对音乐的见解。正是因为在音乐上的交流,帮助初到德国的我,打开了与当地人的社交圈。

这是从很实际的角度看。从个人的角度看,音乐给了人一个很好的情绪表达出口,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释放,因此孩子从小应该接触各种各样的音乐,从中找到和自己匹配的情感,人生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

音乐只是载体,不是目的

和艺术的其他形式一样,让孩子学音乐,最终不是看他歌唱得多好,乐器演奏得多棒,而是透过艺术的教育,完成人格的教育和对生活的感悟。艺术的真谛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精神和情感,这才是艺术最能打动人之所在。对孩子来说,音乐是他们最早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慢慢地身体会随着音乐进行律动,继而发展成舞蹈。而绘画中的色彩、构图、线条的流动性,也跟音乐的节奏、旋律是相通的。我理想的艺术启蒙不是单纯地按形式分成音乐、美术和舞蹈,而是在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下,把这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激发出孩子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经验,为精神世界做最好的支持。

音乐的作用在于音乐本身

谈起学习音乐,我们都知道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功用”。比如有的妈妈让孩子学琴的理由之一就是,“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但这种能力似乎不用通过音乐这一载体也可以完成。与绘画一样,音乐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学音乐正是为了通过这个载体,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情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音乐本身有着自己独特和独到的功能,这是别的载体都不能取代的。如果让孩子学音乐只是想具体地培养他的某种能力,那就有失偏颇了。

幸亏乔布斯爱音乐

乔布斯如果没有对音乐的爱好,很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兴趣去做iPod,没有iPod当然也就没有iTunes,没有iTunes这个苹果帝国的神经中枢,怎么可能还有以后的iPhone,iPad呢……

颠覆了音乐,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的乔布斯当然是一个爱音乐的人,他曾说过:“音乐在我们的血液里,我们都爱它。”除了对Dylan和Beatles的爱好,在《乔布斯传》里,还记载了他对古典音乐,特别是对巴赫的热爱。现当代的音乐家中,他最喜欢古尔德和马友友,他曾评价古尔德《哥德堡变奏曲》早期和后期的两个版本:“它们就像白天和黑夜。第一版热情洋溢、年轻有活力,弹奏速度很快,像是神示;而第二个版本更加简洁,主题鲜明。你可以感受到一个经历丰富的灵魂,更加深沉而充满智慧。”显然,乔布斯是懂音乐的。

音乐启蒙,能带给孩子什么?

据说,音乐能促进宝宝的逻辑能力、空间感和听觉?是确有其事还是民间谣言?没有音乐细胞的孩子也可以尽情享受音乐吗?

音乐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人对音乐的喜好是天生的,大脑对噪声和乐音的反应完全不同,无论男女老幼,听到悦耳的音乐,都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连动物都会“百兽舞于庭”。

音乐是最好的胎教

胎儿在7个月大时便能听到声音,但是无法听辨字,因为pin和bin是两个不同的字,泡在羊水中的胎儿是听不出来p/b这个微小的差异。那么,胎儿对在子宫中听到的音乐有记忆吗?德国有个年轻的指挥家,在练习一首全新的作品时,突然发现他可以预测下一个音,但是他非常确定他从来不曾听过这首曲子。他吓坏了,以为自己的大脑出了问题,便去问他母亲。他母亲是位大提琴家,沉思片刻后她想起来,当她怀儿子时,正好在练这首曲子,大提琴就靠在她的肚子上,所以指挥家之所以能如此熟悉就不无道理了。

虽然这只是件趣闻轶事,但理论上是可能的,因为孩子小时候的学习是内隐式的,即不需要教就会,如母语的习得。加上大脑总是遵循着经济加工的原则,喜欢熟悉的、不需要多花资源去处理的信息,所以父母亲的确可以影响孩子对音乐的喜好。很多医生也鼓励准妈妈用音乐来放松心情,因为它就是最好的胎教,母亲心情好、不紧张,就不会产生对胎儿大脑发育有害的压力激素。

警惕各种“音乐功用论”

民间有一些开发大脑的课程,怂恿父母送孩子去学音乐,说是开发右脑对孩子的逻辑空间能力和听力有利。在实验上,没有学音乐的孩子数学逻辑、空间和听觉比别人好的证据,也没有“莫扎特效应”这回事。很多音乐家的数学并不好,也没有特别的逻辑能力。大脑应该要均衡顺其自然地发展,在这期的专栏中我也会提到,为大脑揠苗助长反而有害。

对多数孩子而言,有欣赏能力比成为音乐家更重要

有音乐天赋的人,他们的音感的确比别人强,一学就会。因此顺其自然,他会成为音乐家。但是在实验上也看到,即使没有天分,苦练1万个小时,也能成为音乐家,大脑会因为练习而改变神经的连接。只是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擅长的事,会造成孩子痛苦。人生路很长,不是每一个人都得成为音乐家,只要有欣赏的能力就好。父母常常以为聪明就一定成功,其实成功的条件很多,聪明还排在毅力之后,倒是看到很多聪明的人不快乐,反而白走了一生。

音乐陶冶性情,是怡情养性的好方法,父母不必太功利,做什么都要和孩子的大脑、前途扯上关系。孩子若对音乐有兴趣,父母可以栽培他,若没有,不必赶鸭子上架、强迫他,反而是培养他的人格和情操,提升他对艺术欣赏的水平,对他将来更为有利。

让我们自己也开始学习感受音乐

无论我们之前的经历如何,无论我们的年龄几何,我们放松下来,除去我们的社会角色,就是一个本真的自我,音乐的世界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个人感受。当我们能够做到了对音乐的感受,就能把这样的感受带给孩子们,或者说教会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方法。显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成为音乐家,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音乐感受者、音乐欣赏者、音乐受益者。

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学钢琴,但每个孩子都应该接触音乐

学钢琴,几乎是每位父母都曾为孩子考虑过的选择,而后很快又成了彼此的梦魇。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孩子弹奏出第一个琴音之前,父母并没有重视对孩子的音乐教育。

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学钢琴,大部分的琴童都成不了钢琴家,也没有必要成为钢琴家,但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接触音乐,只要有条件和可能,父母都应该给孩子学习音乐的机会。

在孩子4~5岁正式学琴之前,父母就应该做一些功课,提高孩子音乐的感受力,日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创造音乐,在琴键前带有饱满的热情,否则技巧再娴熟,手形再正确,弹琴没有错音,节奏很稳,但演奏出来的作品就是苍白、不好听的,充其量只是一个“音乐工匠”而已,并不能打动人。

因此,接触音乐应该大大早于学习钢琴,那么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们能做些什么呢?

在家里营造音乐的范围,多放古典音乐CD

听是很重要的,让他在生活里处处感觉到音乐的存在是很好的。孩子有兴趣的话,还可以买一些音乐会的碟片在家里播放,也为日后去正规的音乐厅欣赏演出打下基础。

参加一些合格的亲子音乐课程或在家做一些音乐游戏

音乐教育不光是听,也可以在运动和游戏中进行。有的音乐课程会带着孩子一起唱、滚、跳、走,玩有节奏的音乐游戏等,轻松又有趣。简单的拍击动作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轻、响、快、慢,这些正是将来他在琴键上最需要掌握的感觉力。

用其他方式加深孩子对音乐世界的熟悉和理解

没事可以去乐器城逛逛,对各种中式西式,弹的拉的都让孩子感受一下,有初步的认识。一般的节假日,音乐学院都会组织孩子的音乐会、汇报会,带孩子去看哥哥姐姐们的演奏,也对以后学习的环境有所了解。

问问茅为蕙:孩子学习音乐的第一件乐器,最好从钢琴开始吗?

钢琴是一切乐器的基础,在国外,即使是学其他乐器、指挥、作曲专业的音乐学校的学生,钢琴也是必修课,而且钢琴容易上手,孩子只要放松,坐姿正确,手形自然也就是正确的,而且钢琴有固定的音准,4岁时我从小提琴“改行”开始学钢琴,就是因为嫌站着拉琴太累,没想到这一坐就是一辈子!孩子有了一定的键盘基础后,今后若是想改行从事别的乐器,哪怕是作曲理论,都会对他的发展有极大帮助。不过如果只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气质,接受艺术的熏陶,就未必一定要从钢琴开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

音乐启蒙教育很复杂,也很简单,如果父母能具备一些音乐知识和儿童发展的规律,了解帮助孩子喜欢和学习音乐的有效方法,既有利于亲子关系,也为孩子日后有机会接受正规、系统的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的每个小家里,音乐从来都不只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家庭活动。让孩子潜移默化地被家庭中的音乐氛围所感染这固然好,如果父母还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规律和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丰富孩子的音乐活动,则更是锦上添花。

0~1岁“听”是最重要的

摇篮曲最适合不过了,父母在选择乐曲的时候可开放一些,中外、男声、女声、纯音乐等都可以。不要选择摇滚、序曲或组曲。尽量是钢琴、小提琴等单纯音色的音乐小品,听起来比较轻柔。

1-3岁对于正在学习语言的孩子来说,此时儿歌、童谣很重要

适宜选择有艺术感、节奏感非常明显的歌谣。一些根据英文经典儿歌翻译改编的,比如《公车上的轮子》《王老先生有块地》等都是不错的素材。《欧美经典儿歌》(Wee sing)这套光碟汇集众多经典之作,有心的父母可以把歌曲中好听的旋律记下来,自己填成中文的词,和孩子一起唱。在3岁以前,鼓励孩子能随着音乐动起来,喜欢听音乐,建立起早期对音乐的喜爱和感受就足够了。

3—4岁这个阶段最重要是建立节奏感

平时可以练习跟着音乐或均等的时长,拍打出节奏,再进一步发展为身体的韵律,比如有节奏地走路、踏步。在歌唱方面孩子还很难唱准,但已经可以唱出一些音高变化,所以要鼓励他们开口唱歌,因为唱歌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但注意,不要让孩子大声喊着唱。

在听音方面,孩子已经可以分辨出差别比较大的高音和低音,而且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快慢、强弱、跳跃等。此时,可以给孩子开始听一些交响乐。听的时候,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每一个乐器的音色以及表达出的情感,让孩子去分辨可以听到的音乐元素,如高低、强弱、快慢等。

4—5岁这时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并可以学习音符的概念了

他们能体会到四分音符比八分音符慢,又比二分音符要快。虽然孩子还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准确的时值概念,但要通过拍打节奏的练习,不断建立音符固定的时间感。这些音符彼此会形成千变万化的组合,每一种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这对孩子是一种非常好的音乐体验。

此时听的音乐,可以更加多元化,让孩子大量体验各种艺术形式,如爵士、摇滚、乡村等,都可以开始介绍给孩子。如果父母也能对音乐有一些了解的话,还可以给孩子讲述相应的艺术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比如乡村音乐为什么听起来那么轻松、自在?在演唱方面,大部分孩子还不能在准确的调上演唱,但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5~6岁加入更多艺术类歌曲

除了可以继续做之前的音乐活动外,儿歌欣赏和演唱方面,此时可以加入更多艺术类歌曲,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外婆的澎湖湾》《小白船》《红蜻蜓》等。孩子已经可以把歌曲的旋律轮廓演绎得很好,节奏型也能唱出来,比如表现弱起、切分。这时可以对他们的声音表现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唱得柔美、连贯一些。鼓励孩子创作不同的节奏,一起持不同的乐器进行合作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增加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上一篇:卷首 10期 下一篇:走,我们一起去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