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候鸟:何处栖息?

时间:2022-09-30 09:12:30

高考候鸟:何处栖息?

编者按:2012年9月6日,包括京沪粤在内的九个省市教育部门负责人齐聚北京,与教育部协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家长有稳定工作、学生有当地学籍、流入地有承载能力成为“异地高考”政策的三个重要因素,“异地高考”终于破冰。但三大因素是有益的改革,同样是设置的门槛。

【警惕异地高考将“拼爹”合法化】

要想在工作地为自己的子女争取高考的机会,父母要在当地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可以不是户籍人口,但必须是常住人口。这些“破冰”的条件同样是门槛,意味着大多数民工子女将无法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

新浪网“新观察”栏目评论“要警惕异地高考成合法拼爹”——绝大多数外来人口都没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也不在国企工作,主要在私营单位工作的他们难免经常变换工作,并可能时而处于失业状态。外来人口大多没有自己的住房,租房住的他们难免经常变换住所。将稳定的工作、住所和收入作为“家长条件”之一,看似不高实则很高,很多外来人口都达不到,这会将绝大多数随迁子女拒之于“异地高考”门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这些限制条件将会损害穷人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让富人得利,因为后者可以很容易满足这些要求。

《华商报》撰文《异地高考依然是“拼爹时代”的缩影》——但凡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切体会和认知的人都晓得,能够满足“工作稳定、有房、上保险”这三项,庞大的农民工,这个最需要关照的群体,断然是被排除在外了……现今出台的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虽然不乏良好初衷和善意,但其实依然以父辈们占有资源的多寡作为子女能否参加高考的“硬杠杠”。

《兰州晨报》发表评论“真正的渴望者,广大外来普通务工人员,只能望‘异地高考’而兴叹”——谁最渴望异地高考这个“良政”的眷顾?笼统地说,是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然而,那些“当地城市需要的这个行业群体”、“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的常住人口”,多数可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户籍,即使没有获得户籍,他们中的多数估计也有能力选择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途径:真正的渴望者,广大外来普通务工人员,特别是那些农民工,恐怕只能望“异地高考”而兴叹了。

网友@石坚William宣称“不要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享受权益”——1、每个群体都有争取利益的权利,但争取“异地高考”的(群体)并不是想废除不公,而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不公平的博弈中享受权益的那方,所以请不要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2、全国高考统一命题统一分数线不按照地域设置招生名额才是公平,教育资源的协调分配在新的博弈下自然会平衡。

【“异地高考”突显利益纠葛】

根据国家发改委城市舆情室统计的数据,有46%的网民表示支持异地高考政策,京沪地区本地市民反对呼声超过95%,甚至有上海网友成立了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他们的观点主要是:两地教育资源有赖于地方财政,允许外籍孩子在京沪参加高考将分摊本地孩子的人均教育资源,两地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紧张,容不下太多的外地孩子。

@学霸晨爷表示“开放的是异地高考,消失的那个,叫做北京”——等未来的某一天,当所谓的首都变成全中国的缩影时,当校园里只有变了味儿的普通话而难寻京片子时,你们才会明白,今天的决定不是包容贯通而是对过往文化的深度毁灭。开放的是异地高考,消失的那个,叫做北京。

@公平教育关注:上海户籍人民9月15日在大沽路100号举行反对异地高考万阿人签名活动,他们的目标和口号是:严格遵守教育条例,保障本地生源公平入学,依法遵守计划生育,抵制超生人群入学。

在占有大部分高校资源、高考录取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京沪两地,要想既实现“异地高考”,又不触及京沪两地考生的利益,难上加难。

上海:正在搞积分制,根据城市需要多少人来设置,用积分的办法来认定,积分到多少,符合条件。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目前还在研究中,具体推出日期暂时还不能确定。北京异地高考方案将遵照教育部的标准制定,“城市条件”主要还是考虑一个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因素。

【“异地高考”解决方案】

“异地高考另类三大条件,不是来自山东,不是来自河南,不是来自湖北。”国家要求各地在2012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地方,地方必定会从本地的利益出发。要真正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光靠地方是无法实现的。

《华商报》撰文“异地高考不能沦为城市实现自我调控的工具和手段之一”——高考,是所有参加高考的孩子的权利,包括随迁子女在内,之所以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就在于保障和方便庞大的随迁子女群体参加高考的权利,这一点,尤其不能在执行中有丝毫的动摇和偏移,更不能沦为城市实现自我调控的工具和手段之一……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权利不能被剥夺,这是公民基本的教育公平权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从目前情况来看,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异地高考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只有少部分人能够享受到异地高考政策。实施异地高考,必然也会导致本地人口和外地人口的冲突,因此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

《广州日报》坚称“异地高考解释权不应交给地方”——城市的管理者不会也不敢贸然动本地考生“奶酪”,在上级政令与本地考生利益之间,唯一能做的就是绕着走,不能拒绝异地高考,就严格准入制度,象征性开放……涉及不同地区的利益纠葛,这道一元多次方程式地方政府解不开,需要教育部有全局观念,并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那些随父母来到异地、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们被称为“高考候鸟”。 在这座“别人的城市”里,有父母、同学和朋友,这些异乡学子何时才不用奔波在熟悉的异乡与陌生的故乡之间呢?

高考意味着公平,但异地高考牵涉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还与各地发展、户籍改革等问题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教育改革还是解决异地高考的公平问题,注定需要各方利益的博弈。

上一篇:媒体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下一篇:明星的日本之旅,该不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