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文化反思问题

时间:2022-09-30 09:07:46

谈谈语文教学文化反思问题

摘要:语文教学是反思性的文化活动,教师的责任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与参与意识,从多元文化中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民族文化新形态。作为中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只有将语文教学提高到民族文化的高度与层面,才能真正达到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反思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48-02

语文教学是中华文化的生命

语文教学观照的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强势教育,所以,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陷入了强迫学习西方文化的氛围中,母语教学却从小学至高中都一直受到学生与家长的忽视。然而,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情感结构的体现。“语言的实际存在证明,有些精神创造绝非源自个人,再由个人传递给其他的人,而是导源于所有个人同时进行的自主的活动。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和直接的创造者。”①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基于种群生存与发展的结果,传承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语文教学承载着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学生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人。所以,中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当代必然面对的众多而复杂的生存问题。

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突出了专业课程教学理论、职业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一个“文化有机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与感受能力。文化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这也突显了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民族精神的传承以承认民族共同精神的存在为逻辑前提,以经典文本为精神载体,使教育对象在心灵和情感上对民族精神产生亲近感,从而使民族文化产生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因此,语文教学涉及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语文教师要成为人文精神的传递者、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者、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语文教师自身要喜欢阅读经典,懂得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关注当代文化的变化与实质,强化民族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以生态审美文化为例,结合中国古代山水诗教学,教会学生观赏、把玩、品味诗中的审美意象,在欣赏诗人同自然发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的同时,吸纳中国传统的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宇宙观。如果斩断了文化的、历史的、审美的民族文化传承,就难以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价值和生态文化意义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多的体现在如何做人上——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将来体现在教育别人如何做人上,而不仅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属于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者全人类。所以,语文教学不仅与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而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提升做人的品味,拓展心灵的空间,指向人的文化身份。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只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性,才能真正做到将学生当作个体的人与生命来尊重,达到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语文学习的目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师生在教学、交流中传递着人文主义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结合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实践,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维度上,课堂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大量的文化哲学、生态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审美文化等内涵。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在企业工作,就会有意识地创造企业文化;在教育工作中,就会主动地融入到教育文化中去。

文化认同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结果

从全球化角度来说,今日之中国文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正是基于人类的文化心理是共同的。当下,民族文化的生存最先涉及的是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因此,文化认同教学是切实提升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促进中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从单一性向多元性的方向变化,实现师生活动从定向性向互动性方向的转化条件,真正达到实施评价方式从标签化到多元化的要求。最终的目标不是培养本专业的专家,而是培养合格的语文教育专业人才——有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的语文基础教育专业人才。

国人对语文教育的窄化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当作了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机械教授,尤其是从事语文基础教育的教师;有的当作了考试与升学的法宝,应试语文教育即是如此。这些都忽视了语文教育中的人与文化问题。其实,语文教育是关于人的本质与文化精神的学与问的过程,这也是文学的对话即文化交流的过程。毫无疑问,“教育发生的前提在于文化认同,在于人类对自身生命和生命创造的认同。进一步说,教育发生的基础在于人类的自我意识的形成。”②就理论与现实的层面而言,不仅教育的核心是人,而且文化的核心也在人。当下的文化哲学研究本体转向了人本身,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每一个人有自我意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追问与回答,其全部意义即在于此。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志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吸收能力;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文艺作品赏析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演讲训练是培养学生的传递文化能力。中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建设应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教师应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提高学生的各种文化能力结合起来,通过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当代人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张力场之中,文化中的个人力图在文化学习与研究中为自己民族文化的生存探寻发展之路。更重要的是,文化身份即文化认同与时空中的个人与群体想象的同一性有关。体现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吸收式转向主体探究式,实质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本身,而且是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方式的大问题。每个个体面对的不仅是主体间性问题,更多是文化间性问题。当代人是跨文化的个体,应该有容纳多元文化的气魄,不能简单地将人类文化划分为“自我”与“他者”。总而言之,文化认同首先是一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存在认同。所以,无论是个人文化认同,还是集体的文化认同,都集中在统一性原则与连续性原则之中,都是全球化时代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结果。

文化反思是语文教学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师生,教学客体是根据主体确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中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与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首先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其次,调整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力争与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相适应,按照综合素质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与技能课、实践能力培养课四大模块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更新教学内容,适时加入地方名家模块。以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为例,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加入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前身)学生、当代女作家迟子建作品专题教学与研究板块,可以选择《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上部清晨》的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感受大兴安岭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生态文化观与审美意识。面对文化式微的现状,大兴安岭的鄂温克民族的生态文化观如何传承?他们为什么那么忧伤?没有文字的民族在当下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与苦楚?我们的地理空间如此之近,文化的空间却如此遥远。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更好地关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大山与大自然中观察与“写生”。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可以结合大兴安岭当代诗歌中的生态审美意象,学习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论内涵。

上一篇:矿山测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与过程评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