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学院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6-02 08:30:11

技师学院英语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英语课程是技师学院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公共课,推进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加快技师学院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针对技师学院英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究,提出了加强英语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技师学院;英语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18-02

英语课程作为技师学院的一门必修公共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运用英语交流信息,并掌握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随着技师学院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法创新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生源状况、师资建设、学科体系建构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技师学院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英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较低为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技师学院,多数以工科类专业为主,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相对规模较小。其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偏重专业、偏重实训,对诸如英语这样的文化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英语课程安排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严重不足。

生源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未养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目前,技师学院招生尚未纳入统招序列,在高职高专类院校招生占据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现实环境下,进入技师学院学习的学生大多有英语学习不成功的经历,对英语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相对较低,水平参差不齐。根据生源层次(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能达到相应学制英语课程毕业水平要求的只有10%左右(生源毕业考试分数统计显示)。同时,相当数量的学生未养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根据我们开展的技师学院英语课程调查问卷显示,53%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不进行口语训练,65.5%的学生在单词记忆方面费时最多,18.5%的学生在模拟练习方面费时最多(见表1)。此种情况并不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最佳方法。实际上,学习英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习和交流中使用英语。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相对不足技师学院英语教学硬件辅助装备相对不足。调查显示,安徽省内多数技师学院尚未配备英语教学专用语音室及多媒体教室,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交叉使用或校内统筹借用现象突出。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英语学科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均较高的优秀教师分布不均,面向技师学院青年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和业务能力提升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例如,鼓励技师学院英语教师在职攻读外语专业硕士学位的相关办法尚不多见。此外,从应用语言学角度或外国语言教学角度而言,针对技师学院英语教学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英语课程教学和教师业务提升培训体系尚不健全。故而,英语课程师资梯队建设亟待加强。就课程资源开发和教材使用而言,目前技师学院范畴内的英语课程开发未形成合力,教材使用版本和层次不一。根据我们在安徽省内的调查显示,使用高职类、中职类、高级技校类、行业(专业)英语教程的均存在。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2008年颁布的《技工学校英语课教学大纲》和《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英语能力课程教学方案》规定了技工学校英语课程的目标、任务、要求和内容,但尚未制定技师学院层次的英语课程教学规范文件。

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比较滞后由于先进教学理念的相对缺乏,先进教学设备配套不全,技师学院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的难度仍较大。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信息源,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是被动的接收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习惯性地把字、词、句讲解及练习作为课堂内容的主要部分和教学时间分配的主要部分,语言的输入明显占据课堂的主要地位。很多教师没有充分根据实际设计任务教学的环节和对完成任务过程的监控及指导;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没有被充分考虑,分层教学的作用没有较好地发挥,教学效果甚微的现象自然是屡见不鲜。

改进教学现状的实践与对策

对生源状况进行分析,针对性地分层设计教学技师英语课程应该是实用的、基础的、简单的、适应学生能力的、有职业特色的英语,它不是把知识体系积累当做首要教学目标,而是要通过教学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有助于适应岗位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故而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十分有益的。针对有志于继续学好英语课程和只着眼于学会用英语与人交流及其他类别(意向)的学生的培养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如果对这些目的和意愿大相径庭的学生进行同样模式和统一要求的课程教学,无异于“一刀切”。其效果可想而知,肯定不会是高质量的教学。

以课程资源开发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开发课程资源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所谓“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改进技师英语课程教学既要遵循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规律,又要尊重技师教育和学生的自身特点。

1.教学设计需建立在高效的语言教学观的基础上。以语言知识为目标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典型特征。此目标的建立必然导致英语教学重语言输入,轻语言输出。而实际上,语言知识靠输入,语言能力靠输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故语言输出应该占据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地位。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时须从传统的中式英语教学观向西式英语教学观转变。西方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是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以语言功能和技能为目标。其语言教学理念的实质与《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英语能力课程教学方案》所述内涵是一致的。

2.帮助学生树立“大语言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大语言学习观”,有必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设计的维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交往途径及交流形式的拓宽,英语语言学习不应束缚于以字、词、句、语法规则为中心的传统对话和语篇范畴。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设计内容,活化语言学习语境。例如,运用产品说明书及维护使用说明、英文歌曲、英文电影文本和视频、英文人文故事、现代公司合同、信函等。尤其是对技师学院英语教学而言,学生将来面临的不是基于语法规则的选择与填空,而是基于语用环境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懂得用英文问候和致谢、可以理解对外交际场合的风俗差异、能识别若干个数控装备部件的简称、能说出常用电子产品的英文缩写等等,就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超越传统的语法知识体系,筛选、处理、整合书本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设计语言学习内容和目标任务。

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动力充足与否直接影响教师是否积极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重庆市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职英语教师岗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34%的教师对从事中职英语教学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多的教学动力源于教师的良心(占57.89%)、社会责任感(占28.95%),而工作动力的比例(占18.42%)是最低的。技师学院范围内的英语教师的工作状态也与之相差无几。工作动力的不足和职业认同度的降低必然导致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极大地限制着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改革及创新措施的实践。因此,提升教师从教能力,提高师德修养势在必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与鼓舞。”面对技师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困境,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我们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说英语,学会学习英语。所谓基础差的学生,其实都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和知识储备,只是缺乏交际应用的刺激。而怎样才能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任务,愿意开口说英文,则是英语教师亟待探究的问题,也是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之一。面向技师学院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感受到专业的尊严,便于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以赋予激情、内在动力和职业成就感,激发英语教师投身教改的热情和毅力。

中学(基础)阶段英语教学评价改革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改进和新方式的尝试一直是热点之一。目前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程的做法几乎已普及至各地。技师学院生源的英语学习状况和能力也必然受到中学(基础)阶段学习经历的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严重不足。对英语学习持“无所谓”态度的占四分之一,态度一般的占53%(见表2)。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曾经的学习经历未形成正面的刺激效应,相反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胆怯和漠视。在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考试得高分仍然深度影响着中学(基础)阶段英语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此类现象和问题在那些欠发达地区仍是值得重视并有待破解的。

英语作为技师学院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公共课,其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前,技师学院英语课程改革正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艰巨性是毋庸置疑的。唯有深入地研究技师学院生源特点,加强英语课程开发和师资建设力度,才能不断改进英语课程教学,为广大学生提供便利、有效的英语学习机会,也才能促进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道义.基础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Paul Seligson,林立,汪晓阳.帮助学生说英语[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

[4]《重庆市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课题组.重庆市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技工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英语能力课程教学方案[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吴立伟(1982—),男,安徽巢湖人,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教学。

上一篇:关于团体训练与中职德育活动课的实效性 下一篇:《服装工业制版》课程模式改革要点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