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口语交际教学实效的策略

时间:2022-09-30 07:21:09

提高口语交际教学实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策略

【中国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6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多说、说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去思考和探索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言语活动,教师应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学会作客》,运用媒体出示图片:“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叫悠悠,旁边这位是她的好朋友东东,悠悠想到东东家去借几本好看的故事书。悠悠该怎样说,怎样做呢?小朋友们想一想。”然后出示三幅情境图作为背景,让学生同桌练习,再请学生上台表演,同时叮嘱台上的同学要声音响亮,表演自然;台下的同学要做到乐于倾听、善于观察、勇于评价。

创设情境除运用环境营造外,还可综合运用言语渲染、角色设置等策略,形成逼真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调动起交际的兴趣。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说

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缺少当众大胆表达的习惯和勇气。因此,教师应创设平等友好的语言氛围,关注每个学生,为不敢发言的同学提供讲话的机会。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教师要正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做好示范,让学生会说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规范化的语言是学生习得规范语言的表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日积月累的,因而不可小觑。临近毕业,学生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六年级下册的《临别赠言》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对临别赠言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可先深情地朗诵几条临别赠言,让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总结临别赠言的特点。赠言创作完毕,向对方表述又是一个教学的重点,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对方倾诉。这个情感的调动需要有一个好的榜样,这里,示范的角色不一定由老师承担,可以由一些优秀的学生来承担。

四、立足生活,让学生多说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口语交际作为语文学科的组成部分,要立足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多说多练,通过口语与别人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作为小主人,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你是如何向新朋友介绍自己的?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向他人求助的?

(二)日常课堂中自然渗透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要关注生本课堂,如果我们能倾听学生的心声,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就能增加学生的自信。我们常听到教师说:“小朋友,请大家竖起小耳朵仔细听,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这是提醒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想一想,你同意刚才这名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你说得真好,要是再响亮些,让大家都能听清你说的每一个字,就更好了。”这是激发学生的交际信心,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三)阅读教学中精心安排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阅读教学情景的精心安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听说意识。如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学完课文,让学生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不可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拓展延伸,互动中提高

“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是双向互动。交际双方只有处于互动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教学第八册《学会安慰》,临近下课,笔者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一种神奇的生活本领――安慰别人。现在,你除了能安慰同学、安慰朋友,还能安慰老师吗?当一个老师是很不容易的,我也有很多的烦恼,如果你能安慰到我的心坎里去,我一定会非常感谢你的。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一定难不倒你们的!”这番话语拨动了学生的恻隐之心,他们是懂事的,争着说出了很多贴心的话语。

这种拓展交流让孩子们走向伙伴,走向老师,走向社会生活,课堂真正开放了,互动性增强了,交际的实效性也达到了。

(责编 黄鸿业)

上一篇:把“阳光体育”还给孩子 下一篇:心理健康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