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体育”还给孩子

时间:2022-07-10 09:56:59

把“阳光体育”还给孩子

近日,一篇小学生凌晨三点熬夜写作业的报道“激怒”了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旗手王立彬。他立即在微博上情绪激动地发言,要求全体中国人联合签名、人大代表紧急提案,从立法的高度强制所有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微博发表后,不断被转发和热议。王立彬这条微博其实引出一个让人无限纠结的话题:我国中小学生长年由于课业负担太重,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导致体质越来越差。

早在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就明确规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到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这就是“阳光体育”活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90%以上的中小学并没有把“阳光体育”落实到位。如果当天有体育课,学生一小时的运动量可能还有保证,如果当天没有体育课,这一小时的“阳光体育”就很难得到保证。其中的原因有学校活动场地小、体育器材不足等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学校为了优秀率或升学率,赶教学进度,挤占了原本属于孩子的运动时间。而孩子在学习压力下,不得不完成大量的课外作业,参加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把这些事情完成,孩子们就已经心力憔悴,哪里还谈得上体育锻炼?我们可以理解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但因为强调学习,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免有捡了芝麻丢西瓜之嫌,毕竟健康的身体是孩子们实现高效学习的保证,更是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的前提。对此,学校除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适当减负,还要多途径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一是减轻课业负担,给予孩子足够的锻炼时间。课业负担不减,体育运动就成为一句空话。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该对学生的作业量作出限制,促使老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设计精品练习,达到以一抵三的效果。目前,城市里的小学校园面积普遍偏小,这成为很多学校不落实“阳光体育”的托词。这就要求学校要合理利用场地及组织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一些学校给每两个班级划分同一个场地,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可以用该场地组织活动;还有一些学校与周边单位联系,借用周边单位的场地组织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活动尽量以跳绳、运球、踢毽子等占地面积小的运动为主。

二是抓体育课的质量。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名不副实,教师让学生做完准备活动后就放任他们自由活动了,有些学生干脆就回教室做自己的事;或者开设的体育项目不齐全,达不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而对于运动量大的中长跑、有一定危险性的跳高跳马等项目,更是不敢问津。笔者认为,学校不能因噎废食,应坚持开齐开足体育项目,当然学校要有完善的预案,确保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另外,体育教师应努力创新锻炼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例如,在训练孩子们跑步时,为避免跑得快的孩子不尽兴、跑得慢的孩子易泄气的情况,可依照能力进行分组,将实力相当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同一组的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的竞争意识会明显增强。

三是在校园内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学校要积极开展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有些学校借助《江南style》的流行,在课间广播体操的时间,让老师教学生跳“骑马舞”;还有的学校老师自创集体舞蹈,让学生组成小团队,孩子们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跳好;或是以民族体育项目代替课间操,如集体跳绳、抛绣球、跳竹竿舞,等等。这些形式都是值得借鉴的,学校应不囿于呆板的国标课间操,勇于创新,只要是能让孩子们乐于动起来的方式,就大胆采用,这样才能达到让孩子积极锻炼的目的。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在课间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如“老鹰抓小鸡”“结网捕鱼”等游戏。这不仅能让孩子们在课间放松身心,还能让师生间的关系更融洽。

四是学校要争取家长对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支持,引导家长从日常的点滴做起,督促孩子锻炼。例如,家离学校不算远的,就不要开车接送,应该让孩子自己步行去学校。如果担心孩子安全,就让几个孩子结伴而行。现在很多社区都有运动器械,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到社区锻炼。周末尽可能不让孩子上文化课补习班,而是带他们徒步或骑车远行,亲近大自然,增长见闻。或是让孩子参加游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训练,让他们爱上体育锻炼。

总之,为了确保孩子们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时间,学校要多作努力,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并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与,热爱体育运动,切实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上一篇:试谈作文教学中的“求异”与“回锅” 下一篇:提高口语交际教学实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