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5 12:25:21

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 问题情境 开放性习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0450-9889(2013)06A-0019-01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它是否具有活力,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操作活动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个体探究和群体研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一、创设操作的问题情境,以疑激“活”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借助操作活动唤起学生深入观察与探究的欲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整万数》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的计数单位,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一组计数器(仅标已学数位名称的),先让学生用计算器从八千拨到一万,复习“满十进一”的计数原理和“10个一千是一万” 的知识起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用计算器从一万数到十万,在数到九万时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展示再添一万的拨法,再次强化了“满十进一”的思想。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深刻感悟到“10个一万是十万”。有了前面的拨珠经验和“十万”的计数单位,学生完全能通过自己拨珠数数,自主认识其他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认识了十万位和计数单位“十万”,如果继续数下去,1分钟内你还能认识其他的计数单位吗?你能边拨珠边数数,并标出自己新认识的数位吗?学生个个都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在短短的1分钟时间内不仅自主认识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万级计数单位和数位,而且动作快、思维活跃的孩子还自主认识并标出了亿级的数位。本环节,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自主操作探究,“活”中求知

动手操作能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求知。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先让学生取出一张正方形纸片,认识正方形的内角,明确它的内角和是360°,再让学生将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猜想: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学生跃跃欲试,主动探究起来。有的同学用量角器对三角形的3个角进行了测量,再分别把3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出了内角和为180°;有的同学只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用量角器测量,把两个锐角相加是90°,再加上直角的度数,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剪下来,与另一个直角拼在一起组成了平角,也证实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是先将一个角折过来,使顶点落在底边上,再把另外两个角也折过来,这样三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上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所有的过程都是学生主动经历、体验、猜想和实践,真正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三、巧设开放性习题,以动促“活”

在数学课堂中设计开放性练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关于形体问题的开放性练习,往往综合性强,极富挑战性,这就需借助操作,帮助学生在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表面积变化》后,教师设计了两道练习题:(1)用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有几种摆法?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2)有10盒火柴,长、宽、高分别是5cm、3cm、1cm,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算一算、比一比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第(1)题的练习,把6个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学生通过想象、画图观察与计算,能轻松解决。第(2)题不仅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而且难度加深,10个长方体火柴盒的拼摆,数量多,依靠观察想象,学生很难得到准确而又全面的答案。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用火柴盒拼一拼、算一算,通过动手操作、展开讨论,疏通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课堂真正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乐园。

动手操作能让数学课充满活力。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巧设开放练习题,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创设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课堂。

上一篇:科学课如何选择和使用有结构的材料 下一篇:运用多媒体资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