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初探

时间:2022-09-30 05:01:44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初探

作者简介:韩继锋:唐山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摘 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人们更加关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本文就“人文素养”的定义,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素养提出了一些浅见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人文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样就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了同样的位置,高度概括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里,人们追求物质享受、急功近利的条件下,提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当前,人文话题成为了时尚,这也从一方面突显了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窘迫问题:人文情怀的失真,诚信的失衡,道德的失范,孝道的失缺。

据一项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当代大学生在文史哲常识、理想信念观、情感取向、科学素质、审美情趣、生活价值观六个方面弱化严重,杨叔子教授 2001年在其发表的论

文《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中,就感于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现状,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大学可能出现“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而“荒于人文”则为其根源;

德漠克利特曾说过:“如果没有德性,知识越多,造成的罪恶越大。”我国著名学者叶稚珊也指出:“人文和科技相比,人文更带有导向性,科学家本身的思维也离不开他自身的人文素质。”近年来,实用主义至上的观念有所抬头,大学生们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自我人文素养的提高;存在着轻重不一的人文知识贫乏、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究竟这一现状会持续多久,难以预测,但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迅速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却是刻不容缓的。

二、人文素养的功能和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素质是一种“硬素质”,人文素养是一种“软素质”,这两种素质除了独立作用外,还存在交互作用:软素质对硬素质的方向、程度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

社会等大环境一定的情况下,软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素质所能达到的上限。

1、人文素养的教化功能。大学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学校,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也说:“大学大师之谓也。”由此可知,大学是国家最核心的思想、学术研究基地,是国家最高的文化组织。大学的使命在于以自由、超越、博大、深厚、多元、宽容、尊重的精神,建立一种反思、对话、批评、创造的文化环境。大学精神,大学文化,都是一所大学人文素养高低的外在表现。这种精神、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人文素养的教育。

2、注重人文素养教育是祖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需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体现在育人上,即培养大批能有效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文素养教育不仅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重品格、重修养的培育也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提高人文素养的措施:

教育学家杨叔子认为: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水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火亡的深渊。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也

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素养的加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个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

一种养成教育。

1、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熏陶与人文渗透。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高校应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积极正面引导、激励作用。要凝练人学精神,突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用精神旗帜感召莘莘学子。建设具有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景观,营造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增强感染力,提高凝聚力,促进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缺失,侵犯了受教育者对人生幸福的体验和创造,教师若能在占据学生 60%以上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则可在师生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精神,并让两种精神协同作用。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他们的前身就是学生,因为是在同一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能一样缺乏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有提升人文素养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修炼,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3、重塑高等教育的成果评价体系,量化人文素养的重要度。教书育人工程是世界上最难的工程之一,其评价体系起着强烈的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建议创新高等教育的成果评价体系,调整人文素养所占的权重,使之能更加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4、注重休闲教育,助推人文素养教育无缝隙。美国休闲教育家罗曼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促进个人和提升休闲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是培养人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的现代基础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管理和服务于公众的途径之一,亦是‘育人化’的重要手段。”(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晋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34-38.

[2] 邓文才.对休闲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3-15.

[3] 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教育研究》,2002(11)。

上一篇:迪尔凯姆个体社会化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借鉴意义 下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