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时间:2022-09-30 03:02:00

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摘 要: 本文从谐音双关,“拆字”,关于“物”和“字”的谜语,以及对联的技巧和魅力着手,从中发现和讨论汉语汉字趣味性

关键词: 谐音双关 拆字 谜语 对联

欣赏汉语汉字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欣赏汉字“书法”的艺术性;二是欣赏汉语汉字“结构”的趣味性。本文只讨论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一、谐音双关

汉语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个语音对应几个字形”,也就是“多字谐音”。下面是各种场合中巧妙的“谐音双关”。

“谐音”可用于“诗句”、“对联”、“谜语”中: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双关为“情”。

②贾岛言醉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贾岛假倒”谐音;“刘伶留零”谐音。

③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

泥污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冰兵”谐音;“泥尼”谐音。

④谜语:在“金、木、水、火、土”之中,谁的腿最“长”?

二、拆字

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即把“字”的结构灵活“拆”开,根据场合随意附会成趣。“拆字”之巧是其他文字难以企及的。

(一)“拆字”可写成“诗词”或“对联”

①何字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②二人土上坐;一犬人边伏。

③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柴”,“山山出”;“因+火烟”,“夕夕多”。

这有关伐木工人的生活。伐木工人不烧煤,只烧山上到处都有的“柴”;每天中午在林中吃干粮而不做饭,只在傍晚时才下山回家做饭而冒出缕缕炊“烟”。

(二)“拆字”可用于“酒令”之中

1.“酒令”是筵席上的一种文字游戏,有很严的格式,谁违背了格式就罚谁饮酒。

甲:一个“出”字两个“山”,

二字同旁“锡”和“铅”,

不知哪座“山”产“锡”?哪座“山”产“铅”?

乙:一个“吕”字两个“口”,

二字同旁“汤”和“酒”,

不知哪一“口”喝“汤”?哪一“口”喝“酒”?

2.通过“拆字”的“酒令”,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意见:

张、李、刘、陈四个人是朋友。陈犯了错误,由李负责处理。陈托张和刘去请李吃饭,席间通过“酒令”说出了看法。

张希望李看在朋友情面上,高抬贵手,不要处分陈。

张: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加“心”变成“情”。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

李坚持要依法处理,不看面子,劝张不要管这件事。

李: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水加“雨”变成“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刘听到李不讲朋友情面,仍要处分陈,就说李是仗势欺人。

刘:有水也是“淇”,无水也是“其”,去水加“欠”变成“欺”。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三、谜语

(一)关于“物”的谜语

①一个亭,斜柱撑;上边有水流,下边有人行。

②珍珠白玉女,身穿绿叶装,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节日食品]

(二)关于“字”的谜语

①争先恐后。

②两个幼儿去爬山,没有力气到山巅,

回家恐怕别人笑,躲在山中不肯还。

③床前明月光。

四、对联

“对联”的特点是一“对”二“联”。所谓“对”是指形式上的成双成对,即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相对的字词要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反,节奏相应;所谓“联”是指上下联的思想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相互照应,或者相对、或者相反、或者相关地融于一个意境中,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汉字字形的“方块”性和字音的“平仄”性,恰巧适合于“对联”的“规整对称,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没有“方块”的汉字,就没有对联。

例如河北赵县赵州桥的对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名词“水”对“人”,“碧玉环”对“苍龙背”,动词“去”对“行”,介词“从”对“在”,方位助词“中”对“上”。联中“碧玉环”、“苍龙背”联想丰富,比喻精妙。全联动静谐和,既描述了赵州桥的静态美,又写出了“水去”、“人行”的动态美。此联只用14个汉字就描绘和赞美了赵州桥的风采和雄姿。

(一)“对联”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第一本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1998年问世以前,我国没有语法著作,在语文教学中也没有语法教学。”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我国长期的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法教学方式就是“对对联”。著名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及传统启蒙教学中“对对联”用的《笠翁对韵》等都是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认真研究我国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笠翁对韵》等语法著作和语法教材及传统启蒙教学用“对对联”方式进行的卓有成效的语法教学,对当前国内的语文教学和国际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对对联”教学和训练对学习者的要求:

下联字词的“义类”跟上联对应字词的“义类”相同。

下联的“语句结构”跟上联对应的“语句结构”相同。

传统启蒙教学中用“对对联”的方式进行了十分有效的语法教学,专门为“对对联”教学编写出版了许多教材,如清代李渔(字笠翁,1611-1679)编写的《笠翁对韵》,列举许多富有文采的“对子”供学龄儿童朗读和背诵,对儿童的语法教育具有很大作用。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新编的《笠翁对韵新注》,现摘录该书的片段:

[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2.对一些“对联”的分析:

①“犬行雪地梅花五,鸡过霜桥竹叶三”的分析:

“犬、鸡”是“家养动物”,“行、过”是“自身移动”。

“雪、霜”是“冬季气候”,“地、桥”是“空间处所”。

“梅、竹”是“观赏植物”,“花、叶”是“植物构件”。

“五、三”是“基本数目”。

传统“对对子”教学要求学生学的“义类”(家养动物、野生动物)比现代语法教学要求学生学的“名词”,要细致得多,深入得多。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词类的知识:(括号内是现代的术语)

“鹂、鹭、柳、天”皆为“物名”(名词)。

“黄、白、翠、青”皆为“属性”(形容词)。

“鸣、上”皆为“行动”(动词)。

“两、一”皆为“数目”(数词)。

“个、行”皆为“单位”(量词)。

③关于结构的知识:

“两+个”、“一+行”都是“数目限定物量单位”(“数词”限定“量词”)。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都是“属性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名词”,即“定语”限定“核语”)。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都是“数量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量词”,即“定语”限定“核语”的“定核结构”)。

“鸣+翠柳”、“上+青天”都是“行动及于处所”(“动词”及于“名词”的“述宾结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主体做某事”(“主述结构”形成的“主述型单句”)。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不是没有“语法教学”,而是有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方式,即“对对联”的教学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高效的“对对联”式的语法教学,才培养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众多文学大师,才创作出唐诗、宋词、元明戏曲和《水浒传》、《红楼梦》等灿烂辉煌的世界名著。

(二)对联的技巧和魅力

1.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对联情感深挚: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2.有些对联言简意赅、巧妙工整:

①观海天作界;

登山人为峰。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有些对联一句之中有反义词或循环语:

①四面灯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事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②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4.有些对联字词重叠妙语连珠:

①月月月圆逢月半;

年年年底接年初。

②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路边宿鹭,露落鹭飞路未飞。

③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5.有些对联用语通俗平易近人:

大老爷过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不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稻未熟,麦未熟,高粱未熟,送啥东西。

以上事实证明“汉语汉字具有其他语种难以企及的趣味性”,主要原因是“汉语的无形态、有声调;汉字的单音节、方块形、基元义”。

上一篇:冶金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下一篇:客家语中遗留的古代语法、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