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小片”的经验之谈

时间:2022-09-29 10:31:22

2012年韩国电影似乎有了复苏的迹象。2012年9月2日,暑期档电影《夺宝联盟》突破1302万观影人次,成为韩国影史最卖座电影,《汉江怪物》保持6年之久的韩影最高票房纪录被刷新。2012年10月21日,CJ娱乐出品的古装大片《双面君王》突破1000万观众,韩国电影市场史无前例的在同一年出现了两部“千万观众电影”。

截至2012年11月20日,2012年韩国电影的总观众数突破1亿,这也是影史上韩国本土电影的年观众人数首次突破1亿大关(相当5000万国民每人进影院看了两部本土片),此前的韩国电影年度最高观影人次纪录是在2006年创下的9791万观影人次。而相比10年前(2002年,5082万观影人次),韩国电影的观众数增加了一倍。

但在这1亿观众时代里,观看中小成本电影的观众只有0.3%,韩国中小成本电影的低迷状态,多少有些让人意外。

艺术小片,独自等待

在韩国,所谓中小成本电影多指艺术片或者是独立制作。

就艺术片而言,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金基德、洪尚秀、李沧东等一批坚持走作者路线的中年导演。1996年,金基德导演拍摄了第一部作品《鳄鱼藏尸日记》,这是一部制作粗糙且有诸多不足的独立电影,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展示了金基德可以在与电影产业完全隔绝的状况下,以一年一部的进度和极低的制作费拍摄电影。而他复出后的《阿里郎》似乎喻示着将其个人标记十分显要的独立制片方式,推向极致和纯粹(自编自导自演的彻底的个人方式作业)。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2004年,当韩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是95.4%,大家都在欢呼出现了观影人次超过1000万的电影之时,金基德的《空房间》(2004)和洪尚秀的《女人是男人的未来》(2004)票房惨烈,全国累计观影人次仅为9.5万和28.5万。

2012年,金基德导演的《圣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捧得金狮大奖,导演这次学聪明了,除了积极配合媒体宣传,还把《圣殇》交给了新崛起的发行公司New发行,影片在326块银幕放映,最终累计观影人次突破60万,是仅次于《坏小子》(2002年,74万观众)之后金基德电影的最好成绩。

与此相反,自2009年的《懂得又如何》,使得洪尚秀在经历了前8部作品的商业失败后,终于摆脱了资金限制,完善了自己的低成本电影制作体系(数码拍摄+演员友情出演)。虽然其导演的作品也在海外电影节频频获奖,能获得部分海外资金的援助,继续拍摄自己的作品,但是票房成绩每况愈下。而坚持用胶片拍摄电影的李沧东导演更是拉不到投资,凑不足制作费,《诗》之后,无片可拍,只能等待。

以上列举的都是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对于刚刚起步或者知名度不高的导演来说,要拍一部艺术片是难上加难,找不到赞助,几年才拍一部作品或者就此消失于电影界的情况屡见不鲜。

“小片”大成,难以复制的经验

大导演尚且如此,拍摄独立制作(资金、制作和发行上的独立)的新人导演要有所作为就更为困难了。总的来说,在当今韩国电影界,小成本影片的制作和发行一直步履维艰。

2009年,由李忠烈执导、制作费不超过200万人民币的《牛铃之声》,却依靠口碑,票房一路攀升,观影人次突破300万人次,创下1.2亿人民币的高额票房,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荣登电影票房榜冠军的独立制作;2012年独立纪录片《两道门》观影人次达到7万;但这只是特例,更多的独立制作的导演不要说凑钱拍片,甚至连糊口都困难,有些人不得不离开电影界,去从事别的工作。

比如仅花费了5亿韩元、出外景29回的《渴望,渴望》,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影片,其韩国出品方原先也一直没有着落,院线发行几乎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2008年6月20日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颁奖仪式却成就了洪贤基导演,所得奖金促成了《渴望,渴望》一片登陆韩国大银幕。但是这之后的6年,导演无力找到资金拍摄新作,只得暂时在一家补习学校教书,贴补家用。这样的例子在韩国独立电影界比比皆是。

这几年,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有意扶持艺术电影院线(Artplus Cinema Network,2006年更名为Nextplus Cinema Network),专门放映低成本作品和艺术电影,但是艺术电影观众数量始终没有明显增加。不过,属于半官方机构的KOFIC没有放弃努力,继续在寻求更为合适有效的扶持方式,比如2012年3月举行的独立电影节(集中放映1个月的独立电影,然而效果并不佳),又如说服主流院线给予中小成本作品更多的放映空间等等,才使得我们能够看到韩国电影中不一样的风景。

电影振兴金的用处

在韩国,电影导演成功之路大多相似:在学校/媒体中心(Media Center)专心拍摄实习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上放映。获得好评后,得到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或者类似机构的赞助(资金/器械/设备),继续拍摄新作品(指短片)。完成后的作品再通过参加诸多的大小电影节,去验证自己的实力。在这样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电影公司关注他们,给他们拍摄长片的机会,此时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也许就成功了。

概括而言,韩国的艺术电影和独立电影筹措资金方式有以下四种:

1.欧洲支援基金赞助(比如金基德、洪尚秀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导演)

2.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资金(电影振兴金)扶持

3.参加各大电影节以及电影节的创投项目

4.自筹资金(电影学院刚刚毕业的新人独立导演的作品)

这之中,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资金扶持最为重要,且发挥了不小作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就电影而言,政府每年编列振兴金,让国产电影的运作资金不虞匮乏。而执行管理分配政府振兴金预算的机构即为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

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前身为1973年4月3日设立的映画振兴公社(Korean Motion Picture Promotion Corporation)。为因应全球化,韩国政府根据《电影振兴法》(Korean Film Promotion Law)第7条,于1999年5月28日成立KOFIC(Korean Film Council)。KOFIC为文化观光部下属之独立机关,后者每年编列预算提供给该机构,预算来源部分为政府向电影院所征收的电影票税款。虽然如此,KOFIC属性仍为委员会型态运作的行政法人机构。KOFIC现有9位委员,透过管理和运用若干电影基金,振兴国内电影制作和营运。

有了这笔资金,其发放条件又是如何呢?

如果是按照制作方的基准确定选拔标准发放基金的话,那么选择和(电影振兴)事业目的或目标相吻合的作品(制作计划)尤为重要。因此,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制定了剧情片以剧本为中心,纪录片以企划案为中心的审批制度。这之中,审查委员会人选的构成也存在相当大的变数,电影振兴委员唯有通过无数次的权衡与考量,最终确定审查委员会的人选,组成审查委员会。

韩国电影振兴金资助范围很广,这里选择几则相对重要的资助项目给予介绍。比如KOFIC最近两年一直致力于经营网上“电影剧本市场”,即通过网上电影剧本中介/公开征集来开发电影剧本,并帮助著作人保护其著作权。通过《戏剧电影剧本公开征集》工作,KOFIC已挖掘了多篇可制作成电影的剧本。金基德、林尚秀、金大佑、卢东锡、金海坤等编剧兼导演也是通过这项工作踏入电影导演的行列。

这个“电影剧本市场”的运作比较科学。电影公司和编剧24小时连线,电影公司从编剧手里接受剧本并公开,KOFIC每月进行1次评审。有价值的作品作为原创剧本获得创作支援金,提供可继续进行创作的条件,另外还增加了购买者在评审过程中可直接确认作品并购买的流通过程,可直接被市场买断。

此外,对上传到市场的剧本每一个季度进行1次评选,并对评选委员们选出来的“电影剧本市场推荐作”给予创作支援金,即最优秀作品(1篇)1000万韩元、优秀作品(2篇)各500万韩元。对动画剧本每年进行1次评选并授予创作支援金,最优秀作品(1篇)1000万韩元,优秀作品(2篇)各500万韩元。

总体而言,韩国电影振兴金资助范围很广,运作也日趋科学化,他们给创作能力超群、热情洋溢的年轻独立电影人提供制作电影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有保障的制作基础(支援不限于胶片,还包括数字电影,为迎合媒体融合的时代倾向,更为扩充数字制作基础而努力)。

“小片”之路在何方?

由于对于李明博政府文化政策的不满,2012年韩国大选不仅是独立电影人希望改变现状,连大导演李俊益、奉俊昊、朴赞郁、金知云、柳升完等也通过视频呼吁民众,支持最大在野党民主统合党候选人文在寅,但是最终还是新世界党候选人——对文化产业并不关心,延续李明博政府缩减文化开支政策的朴槿惠胜出。对此,韩国电影人都表现出极度失望。那么2013年的韩国电影业会呈现何种趋势?韩国中小成本电影的出路又在哪里?变数太多,只得拭目以待。

上一篇:大龄女星嫁与不嫁的压力 下一篇:何晴 纤弱外表下蕴藏“胆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