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山峻岭点燃青春豪情

时间:2022-08-23 12:24:44

在崇山峻岭点燃青春豪情

《勘探队员之歌》,是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人人会唱的一首歌。

歌中“……背起我们的行囊,攀上那层层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宝藏。”是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写照。

《地勘缘》是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人人都看的一本书。

书中一段“入世之一切皆为缘来,亦为缘往,沧海桑田的亲切呼唤,更加坚定地勘人开拓的脚步,勇往直前,奋发图强……”则是他们的精神写照。

这个群体有如他们的勘探对象——煤,隐居深山、质朴无华,却能释放光热、熠熠生辉。

云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坐落于车水马龙的贵昆线旁,附近正在新修道路,这一带成为一个庞大的工地,环境杂乱不堪。谁也不会想到,这里藏着全省煤炭勘探行业的最大一家单位、煤勘领域的一批顶尖专家,还有一个博物馆。

看见煤勘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刘蒙时,他刚刚从热火朝天的篮球场上下来,话语客气和蔼,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不用多久就能发现,身材匀称却壮实的刘蒙,举手投足之间都透出一股“煤炭人”特有的热情和豪爽。

“我父亲是一名勘探工人,我年轻时也是一名勘探队员,那是一份体力活,常常要搬弄七八公斤重的金属钻杆,还有七八米长的粗重木质塔件。就是在那个时期,我被练成了一名壮汉。”在记者的追问下,刘蒙道出了原委。后来,他还透露了一个小小的“秘密”——在一次野外工作中,他曾遇到了塌方,差点送了命。而这样的险情,不止他一个人经历过。

煤炭“圣殿”

前往煤勘院之前,就听说煤勘院有一个煤炭地质博物馆。一到这里,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究竟。

馆外矗立的一台巨大的钻塔夺人眼目,为了防止风吹雨淋,人们特意为它盖了一所玻璃房子。

还未进展厅,一桩巨大的硅化木标本,把人的思绪带回远古时代,突生沧海桑田之感。后面一幅巨大的云南省立体地图,标注着每一个产煤区的分布——那也是煤勘院的地质工作者们曾经或现在战斗的地方。

步入展厅,就走进了一个煤炭的世界。丰富的图文、实物展品令人应接不暇,既有大量地质科普知识的展板,又有各类化石、矿石标本——这里陈列着产自我省昭通的优质无烟煤标本,曾有国外专家参观后发出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煤”的感慨。

而最吸引记者注目的,却是那些记载着勘探工作者艰苦创业历程的照片,以及和勘探人随身相伴的勘探工具。一个地质锤、一个罗盘、一个放大镜,这就是老勘探队员必不可少的“三大件”。如今,“三大件”变成了GPS、数码相机和手提电脑。装备现代化了,勘探工作的“野外”性质却是一点没变。

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张张勘探队员在高山、河谷、老林留下的照片,看到了他们风餐露宿、顶风冒雪,还看到了溜索挂钩——在道路艰险的滇西峡谷地区作业,过江渡河只能借助于此物。过溜索也成了勘探队员的“业务技能”,照片上那位挂着溜索过江的人,正是煤勘院总工程师王巨民。

博物馆引来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煤炭行业工作者、学生参观,一些人甚至是怀着崇敬之情顶礼膜拜。留言簿上写满了赞誉之辞,但更多的还是感动。

这个“十分专业”的博物馆,出自煤勘院全体职工之手。几年前,他们自己收集展品,自己设计展板,自己布置展厅,自己挑沙石搞一些“基建”,硬是弄出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展馆来。刚开始,只是把这里定位为“煤炭地质展览厅”,后来民政部门的人一看,分明就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博物馆,于是就授予了“云南煤炭地质博物馆”这个响亮的名称。

刘蒙说,当初建这个馆,是为了留住历史的记忆,展现一代煤炭勘探人艰苦创业的风采。现在,老勘探员到这里追寻青春年代的回忆,新勘探人到这里汲取榜样的力量,专家学者到这里探寻宝藏的秘密,学生到这里上一堂生动的科普课。建馆的目的达到了,还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

记者想,对于煤勘院的职工来说,这里意味着什么?这里应该供奉着他们的信仰,这里是煤炭勘探人的“圣殿”。

大爱无疆

艰苦的勘探工作,决定了煤勘院的成员以身强力壮的男性为主,即使是那些享誉省内外的资深专家,包括院长张名泉和刘蒙这样的领导,曾经也是四海为家的勘探队员。

这样一个以“男子汉”为主体的世界,却从来不缺乏温情和关爱。

或许是声名在外,每年煤勘院招聘时,前来报名的应届大学生总是人满为患。记者采访的头一天,刘蒙刚刚以“考官”的身份参加了面试。“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都想把他们招进来,无奈名额有限,淘汰谁,这让我很难下决心。”刘蒙这样说。

而人一旦进来,也就成了煤勘院的“孩子”。有一名测绘队的小伙生了一种怪病——身上皮肤溃烂。在漫长的治疗期间,院工会领导反复前去看望、鼓励,直至他完全康复。在看望中,了解到小伙的妻子没有工作,院里和工会又四处联系,在附近的学校为他妻子“跑”来了一份工作。

煤勘院下设了勘探公司,公司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优先录用职工家属,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前不久,一名职工小杨出现了“短暂性精神失常”,在家休养了3个多月,也未见好转。最后,绝望的小伙自己把辞职报告交到了院领导的办公桌上。

可是,小杨的辞职报告却没有获得批准。3个多月的休养期间,工资还是全额计发。

“现在大学生找一份工作太难,好不容易进入一家事业单位,我们不能轻易丢下他。”院工会副主席王江这样说。

现在,煤勘院正在寻找一切“靠”得上的政策,如果小杨病情能好转,就回来继续上班。如果实在不行,也要办成病退或退养。

听至此处,记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勘探队员跋山涉水时相互拉扯、彼此搀扶的情景。

不少大学生出身贫寒,背负着助学贷款的债务前来报到,院里就出钱帮他们还清。年轻职工没有住房,就安排他们住进两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发给职工的住房补贴,财政还没有拨下来,院里就先出钱垫付……

无论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是云南干旱,院里和工会都发起了捐款,职工踊跃参加,单位慷慨解囊,先后捐款30余万元。8名来自山区的贫困大学生,也得到了无私的资助——每人每年4000多元。今年彝良地震时干部职工冒险驱车前往灾区,分发救灾物资的形象,也被定格于院办公楼显眼位置的照片上,提醒着过往的每一个人——要有爱心善举。

煤勘院的慈善活动还有“机制保障”。2012年7月,他们成立了“爱心基金会”,院里带头向基金捐款10万元,连上相关单位和职工的捐款,有了近30万元的“家底”。送往彝良地震灾区的救灾物资,就来源于基金会拨款。

从2006年开始,院工会就一直在帮扶一名被判无期徒刑的未成年姑娘。王江和其他工会成员常常带着衣物、文具和其它生活用品去看望她,为她庆祝生日。每次一去,高兴的不止是她本人,其他未成年犯也跟着“沾光”。她也渐渐爱上了写作,自学了英语,如今很懂事,常常写信感谢这些关心她的叔叔阿姨。

一名叫刘晓华的女职工,一直在默默资助两名宁蒗县的贫困山区儿童,不久前,此事才被同事偶然得知……

其实,这些只是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煤炭勘探人的善举,早已随着他们的脚步,播撒到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山乡和原野。

王江说,曾经在学校工作的她前些年才调入煤勘院,从事党群工作,几年下来,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集体。这里有青春洋溢的热血青年,有质朴厚重的专家学者,更有跨越地域的人间大爱。

上一篇:文95块沙一段构造储层研究 下一篇:大龄女星嫁与不嫁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