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巨头在角逐中的“蓄力”

时间:2022-09-29 09:22:45

钢铁巨头在角逐中的“蓄力”

[众说纷纭的钢铁产业布局尘埃落地,6月28日,宝钢集团对广州钢铁集团和韶关钢铁集团的重组大幕骤然拉开。6月30日,由唐钢、邯钢联合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巨头间的重组,不仅仅是出于更高的利润诉求……]

钢企巨头推动产业布局

2008年,钢铁企业似乎陷入了成本价格上涨的包围圈儿。业内人士认为,成本暴涨正在推动国内钢企的新一轮洗牌。在北部湾沿岸上,两个钢铁基地并驾齐驱的格局即将显现。有报道称,“钢铁双雄逐鹿粤桂,将改变原有的‘北港南流,西钢东流’格局,将推动华南新一轮产业布局。”

资料显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钢铁巨头宝钢试图在广东建大型钢铁厂的计划就多有显露。在这个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一的省份里,对钢材的需求量一直巨大而且高质。但在国家“一五计划”期间,这里被作为前线而没有重工业项目落户。

即使有本地中小型钢铁项目的补给,每年广东所身处的中南地区占到国家进口钢材总量的近50%,而出口只占10%左右。

6月30日,广东省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冯炳文分析,广东本地的钢铁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直在增强,缺口就逐渐增大,“况且这些中小型的钢铁项目技术落后、能耗巨大,急需升级”。与此同时,广东省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也客观上刺激了钢铁需求量的猛增。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在2010年,广东本地的钢材需求量将达到5000万吨。”韶钢有关人士分析。由此看来,1000万吨的项目产能在本地消化能力之内。

市场人士分析,从产品供给上看,中期内,骤增的产量必然让产品形成竞争;从原料供应商看,短期内,铁矿石等原料的到岸价格也可能随着北部湾沿岸的需求量提升而水涨船高。

表面上看,是两个城市、两个钢铁巨头在南中国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合作。这或将丰富这个中国经济增长极之一以及亚洲最具活力经济圈――北部湾沿岸的区域发展路径,并由此形成该国际市场的能源、工业新格局。

冀中能源集团成立

一系列形势的发展,使得我国钢铁、煤炭大省河北省也在做着种种的努力。6月30日,由唐钢、邯钢联合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由金能集团、峰峰集团整合重组的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石家庄市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河北国有钢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

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均为河北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以产量计,重组后的河钢集团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

具体方式是将省政府国资委持有的唐钢、邯钢国有产权划入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集团为国有独资公司,由省政府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两企业整合后,冀中能源煤炭储量达到150亿吨,可采储量20亿吨以上。初步规划,到2009年底,河北钢铁集团钢产量达到5000万吨。在此基础上,以河北钢铁集团为平台,通过整合和改造,到“十三五”末,河北省钢铁年产能将压缩到8000万吨。

这当口又迎来了铁矿石海运费暴跌,从4月以来出现的海运费狂飙之势得以扭转。招商证券交通行业研究员姚俊表示,近日海运费骤然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钢铁企业暂停租船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在6月13日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钢铁生产商此前一周中止了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运往中国的铁矿石货盘租船业务。

钢铁企业三足鼎立格局初现

国内钢铁企业一连串的资本合作预示着国内钢铁业重组正在加速行进。根据估算,按照重组后的产能,宝钢、河北和山东钢铁集团将位列我国钢铁行业产能的前三甲。

分析认为,目前全国钢铁重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省级区域性整合,像河北、山东钢铁集团都是这种类型。而另一种则是类似于宝钢在全国展开跨区域收购兼并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将是我国钢铁业进行兼并重组的重要形式。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是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规划,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很显然,国内的钢企如果不走重组合并的道路,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

表面看来,中国钢铁业界一片繁荣,继2006年钢材产量和出口达到历史高峰后,2007年中国钢铁企业将突破粗钢产量4.8亿吨和出口钢材6200万吨的历史新纪录。但是,钢铁粗放式高歌猛进的背后,是由于产业集中度无法提升乃至被迫下降所带来的环保和成本压力。尤其是后者,不仅削弱了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还刚性推动了价格上涨,并将这种压力传递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素有“钢铁价格市场风向标”的宝钢股份,不久前调整了2008年第一季度钢价,其中主要钢铁产品平均上调数百元每吨,有些涨幅更是达到了8%。由于国民经济对钢铁产品需求的无处不在和目前全国的投资建设处于高峰,钢铁产品的加价,无疑加剧了下游产品的通胀压力。

因此瑞银证券副董事唐骁波表示,2008年,钢铁行业的收购和兼并将成为主题。虽然这个话题此前不断在热炒,但在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和国外上游资源整合步伐加剧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等得越久,付出的整合成本或将越大。

然而,包括地方利益格局等在内的各种非市场化的因素,以前一直是横亘在钢铁企业并购前的最大阻碍。在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钢铁企业日子都过得不错的情况下,购并双方都没有市场化并购的动力,除非有政府力量强行干预;而“政府主导、企业别扭”的结果,便可能形成盈利能力的低下和“1+1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钢企在国际钢铁市场的谈判中一直处于弱势,资源分散是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钢铁企业资产重组将扩大企业规模效益,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大大提高我国钢企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上一篇:从争地到流拍 地价跌进谷底 下一篇:“油改气”升温 “气”车大批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