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与启示

时间:2022-09-29 09:04:34

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与启示

摘 要:在简单阐述反思性教学的界定、意义与认识,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法的基础上,着重针对“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这一教学环节开展反思。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及重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利用反思性教学理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存在的新问题,进行了反复尝试、探究与反思的行为研究。在实践、反思、实践、再反思、再探究、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去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积累教学经验。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突破后,再度来回顾、整理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究;反思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理性思考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1989)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出现滑坡。”美国教育家玻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案例+反思=名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课后反思正好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反思性教学的理性思考

我认为反思性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对反思性教学要有正确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并能快速地把教师塑造成学者型教师。

2.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教科研活动

通过不同层面的教科研活动,可以快速的积累经验,获取新的观点、理念,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教研能力,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反思,形成再反思。通常有以下三个层面:(1)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教师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远离平庸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对话;(2)同伴互助,即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3)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

我利用双周教研组活动中的备课、开课、听课、评课。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中观察,小范围结思;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将自己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

3.注重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案例等方法,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过理性梳理自己零散的实践经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并写出论文,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形成文章、论文,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了对教材的认识、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才有可能进行更有效、更彻底的教学反思。

4.反思性教学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

个体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包含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教育实践(自己的或同事的),或与他们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合作―互动式的研究,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常常体现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的研讨中。

如果说个体反思是一种静态的自我完善研讨(种子发育,发芽)的过程,那么集体反思就是在动态中暴露自己的优缺点、吸取集体智慧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当于种子钻出地表后,只有能经受风雨、阳光、干旱历练的,才能生存,茁壮成长。因而,只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升反思性教学的实效。

二、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法

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功底,因而案例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案例的选择上必须具备的案例特征

1.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若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有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案例必须要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程序

1.案例描述

记录教师本人的原始想法;用具体事实表达教育效果。

2.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即想法,当时和事后的想法,同事或同行的想法;做法,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如何。

3.案例归纳

即由某案例分析归纳出来的若干教育教学策略。

4.案例创新

即从“追溯研究”走向“试验研究”,由此产生另一个或多个相关新案例。

(三)案例研究的功能

通过案例研究、案例撰写、分析案例,对于自身教学的成长有诸多帮助。

1.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

2.可以促使自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可以对自身行为促进反思,提升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课例研究

(一)《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教材介绍与分析

关于《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点,位于《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章节中,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这一教学课题中。教材的编排非常简单,教材中没有详细罗列相关知识点,而是要由教师来整理教材,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概念、特点及经线、经度与半球之间的关系。

教师根据教材,由地球仪引出经线、经度的概念及特征。在解决经线、经度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经线、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及如何利用经度来做出对东西半球的判断。

利用经线、经度的相关知识,对东西半球作出判断是初中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这一知识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比较抽象又涉及空间知识,因而学生掌握起来的难度非常大,一直以来有关这部分知识的得分率一直非常的低。本人利用反思性教学,针对《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点,在一定程面上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

(二)第一次教学

1.第一教学设计与实践

首先是东西经度划分的教学。结合图示一,进行讲解。

(1)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2)由0度经线向东至180度,为东经区,由0度经线向西至180度为西区。(并结合图一进行讲解)

(3)自西向东的方向观察,可发现自西向东,东经区度数在递增,西经区度数在递减。由此规律,给予任意二条相邻经线的度数,就可判断,这两条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如:自西向东依次出现20°、25°,一般可判断为东经;反之为西经。

解决了以上问题后,再来讲解如何利用经线、经度对任一点进行东西半球判断的教学。

结合图示二,进行讲解东西半球的划分:①分界线,由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②半球划分由西经20度以东至东经160度以西部分为东半球,另一部分为西半球。在讲解的同时作图、标注,如图二。

由以上方式、方法讲解这一知识,问学生听懂了没有,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说听懂。但随便出一道题目,如:“25°W,位于什么半球?”结果发现正确率只有50%左右,而且这50%正确率中还有相当大的运气成分在。这么低的正确率,促使我去反思原因:问题出在哪里?

2.第一次教学后的反思与改进

反思其原因,其一,90%以上的学生说听懂了,其实大多数说听懂仅仅是听懂,并非真懂了,并非真理解掌握。大多学生在听懂与真正知识的落实之间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其二,当时是听懂,而且会了,但一离开图示,就会出现无从下手,说穿了还是没掌握,没能落实到实处。其三,这一知识点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对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而言,在空间思维方面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因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较弱,致使掌握起来的难度加大。

发现以上问题之后,思考解决的途径。方法一,讲解时放慢速度,给予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方法二,图文结合,尽可能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示、视频,以降低难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方法三,加强练习来加以巩固。通过这样的教学操作,应该说有效,但效果不理想,像我们学校基本达到57%左右。因而考虑改进教学方案。

(三)第二次教学

1.改进

在以上的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观察发现,东西半球划分中,东半球具有以下特点,如图三。

(1)西经中除度数小于20度的经线在东半球外,其余西经区的经线都在西半球上。

(2)东经中除度数大于160度的经线在西半球外,其余东经区的经线都在东半球上。

(3)刚好位于西经20度与东经160度上的点,就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2.改进后教学

由于东西半球划分在东西经度上有以上特点,因而在第二次教学中,在第一种教学方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进与教学补充,并着重强调有关东半球的以上三个特点。通过以上的调整,做题时,学生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基本达到了67%左右。但依然不能令人满意。

3.改进后反思

分析学生造成错误的主要因素,总结后概括为:上述的三个特征,一是没能记住,二是没有理解,做题时当然也就不会应用了;东西经不分,不会分;没有图示,不会做;有图示,落实不到准确点上。

在教学中,每每遇到这一问题,促使我去探究思考:有无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今年的九年级复习中,又遇到了这一老问题,在备课、画图示、观察图示与相关的数据时,发现一种针对这一问题,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规律。

(四)第三次教学

1.再改进

这一方案,是在第一、第二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图示与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东西半球判断中,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有以下规律,如图四。

(1)经度小于20度的点,不管东经、西经都位于东半球(某点

(2)经度大于160度的点,不管东西经都位于西半球(某点>160°)。根据这句话,只要提供的某点经度是大于160度的,就可采用这一观点来判断。如:西经171度,只要看到度数大于160度的,不管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因而,由于171度,大于160度,位于西半球。

(3)经度大于20度,小于160度上的点,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20°

(4)经度刚好等于20度的点,是西经20度的,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是在东经20度的,就位于东半球(某点=2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20度,所采用判断方法。如:某点(20°E,30°N),判断出是东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半球。又如:某点(20°W,70°S),读出是西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5)经度刚好是160度上的点,是西经160度的,就位于西半球,而是东经160度的,就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某点=16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160度所采用的判断方法。如:某点(160°E,66°N),判断出是东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又如某点(160°W,70°S),读出是西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西半球上。

2.改进后再教学

由于发现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有以上规律。因而在教学上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时着重渗透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的以上规律,适当配合题目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只要练习几次,就能掌握领会。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练习及考试反馈,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率达到95%以上。做到了,只要提供任意一点经度位置,采用以上观点中的相应观点判断,就能准确快速地作出判断,某点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还是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因而针对《东西半球划分与判断》教学点,这一教学方式无论在操作性、实用性,还是在实效性上都非常好。

思考之,针对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度,降低学习难度,使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案,对于解决利用经度对东西半球的判断,目前只在九年级学生的复习阶段进行了行为研究,效果满意,但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新生,在缺少地球空间知识认知状况下,采用这一方法效果如何以及有无影响到教材设计中,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空间上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有无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四、研究后的反思与结论

(一)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断深入,积累不断增加,越加感触到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正如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教研活动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运用于教研活动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教研组的功能,极大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因而,对于我来说,教学反思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了教学实践,而且是使自己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升,有利于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怎样进行教学性反思

我是这样一来做的。把自身的教学反思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中。在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中,再配与实践(行动)─反思─调整─再实践(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效反思,也会出现无效反思。教学反思的有效无效在于教师自身对于所面临的问题的把握程度,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及对学生认识学情的把握程度。同时,对于无效反思经过改进,不断的改进会成为行之有效的有效反思。

具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中我是如何做的:

1.课前反思,要有前瞻性

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2.课中反思,有监控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

3.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三)行为跟进

反思性教学对于目前的我而言,仅仅是摸到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才能窥到门道,提升实践。目前本人正在从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1.行动研究

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自己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

2.案例分析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文献案例,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精华。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教学思想,通过交流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2]殷伟康.论反思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2-04.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城东中学)

上一篇:eWebEditor在IE8.0中的使用错误及其解决方法 下一篇:高中英语课堂测验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