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中的教师教育技能课程体系构建

时间:2022-09-29 08:20:31

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中的教师教育技能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地方师范院校职业技术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周边中小幼学校教师入职培训及职后研修等工作。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及职后研修都有不同的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模式,在校师范生的不同阶段亦需要开设不同的训练课程,而完善的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师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教师教育 技能训练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项目“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宁夏师范教育的转型研究”(NZJQB-04);2015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宁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NXSFYB1516);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教育学)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9-02

一、前言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随着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发展,师范生掌握一定教师教育实践技能的重要性逐渐被凸显出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那些经过高品质教师教育实践技能训练的师范生,才有可能在将后的教师生涯中表现出一定的专业性。教师的培养将由职前培养走向终身化,教师形象由“忠实执行者”走向“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培养的渠道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1]。

目前,地方师范院面临再次转型发展,走向职业技术应用型的新方向,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将更加注重其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地方师范院校应从师范生宏观培养目标上更加突出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将其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视。同时,地方师范院校还承担着周边中小幼学校教师入职培训,及职后研修等工作任务。工作业务的拓展,突出了地方师范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也更加凸显出了地方师范院校作为社会“工作母机”的重要性。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模式

教师教育强调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培训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依据教师培养、培训的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教师教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在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系统性训练工作;第二是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第三是在职教师职后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工作。

1.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在校师范生除了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课程外,还需开设与教师职业相关技能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与教学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基础性技能训练课程。如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三字一画”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课堂教学综合技能、心理健康与辅导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此外还有教学日常工作中相关的体育活动与竞技比赛技能、美术鉴赏与实践技能、音乐鉴赏与实践技能等。

2.新教师入职培训

新教师入职培训是教师入职的第一堂课,主要是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强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师礼仪、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培训。这部分工作通常在省内就近的师范院校进行,培训形式主要以面授、讲座的方式为主。通过新教师入职培训,树立的教师的职业自信心,确立了教师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了相关的职业规范与技术规范,从而使新教师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更能坚定、自信地发挥职业专长。

3.在职教师职后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

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包括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项目的培训、各种政府组织的在职教师的培训,以及由各学校针对某些专项技能进行的专项培训等。这些工作能够确保在职教师的知识体系不断得到更新,能够与时俱进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这项工作通常在寒暑假期进行,培训方式主要以面授和网络课程自学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其中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已成功开展多次,受到了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三、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模式

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在教师职前、入职及职后三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职前训练即在校师范生的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是基础性的,也是最重要的。普通本科师范生在校时间通常为四年,由于教师教育技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师范生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项目不同阶段的训练,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及不同训练项目的特点,来开设师范生不同年级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程,使不同年级的学生训练目标层层递进,最终完成所有训练课程。

1.大一新生教师教育技能训练

针对大一新生零基础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新生的教师教育训练目标设定为“形成强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及基本的教学操作能力”。训练课程重点开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三字一画”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同时组织参观中小幼学校,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了解支撑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技能构成。

2.大二师范生教师教育技能训练

在第一年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大二学生的训练目标设定为“形成信息化环境下初步的教学能力”,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学习,重点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课堂教学综合技能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日常教学中电子白板、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硬件的操作能力, ppt、word、excel、Photoshop等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以及通过网络下载、加工、资料的基本能力;在综合教学能力方面,能够在微格教室的教学环境下能够开展初步的教学活动,并具备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

3.大学三年级师范生教师教育技能训练

大三是大学生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因此该年度教师教育技能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大三学生的训练目标为: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仍然主要开展综合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教学实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理论,及各种技能训练课程,对教学情境、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研究,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能力,乃至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

此外,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观摩,使其逐步面对教学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演讲、教学设计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4.大学四年级师范生教师教育技能训练

大四是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基于大四学生即将步入工作岗位、需要实习、找工作等现实原因,我们将其训练目标设定为:教师专业能力全面巩固与提高,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幼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重点开设的技能训练课程为实用性很强的心理健康与辅导、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训练课程。使学生在面对教师工作实际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与学生沟通,能够有效开展班主任工作,且能对个别特殊心理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与疏导。同时需精心组织和安排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使学生在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四、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构建出了如图一所示的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图中包含师范生必修的六大课程模块和三大选修的课程模块,以及课程所包含的训练内容。

.cn/qkimages/ktyj/ktyj201609/ktyj201609189-1-l.jpg

图一所示的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不仅适用于在校的师范生,同样部分适用于在职教师的入职和职后培训,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相较而言,在校师范生的训练体系更加完善、系统、全面。

综上所述,“师范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全部要求,而“教师教育”更能体现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系统化、一体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将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7]而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师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王艳玲.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2,(6):22-25.

[2]肖少北,赖秀龙.构建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之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7-11.

[3]万明钢.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5,(7):83-87.

[4]周晓静.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与思考――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1,(7):56-59.

[5]张西方.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构探析――关于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107-112.

[6]王晓诚,车丽娜,孙宽宁等.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责任与使命―――基于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调研[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97-115.

[7]郝文武,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必然性和科学性[J].教育研究,2014,(3):127-131.

上一篇:参与管理理念下新型学生督导模式构建探究 下一篇: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