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管理理念下新型学生督导模式构建探究

时间:2022-03-24 04:15:15

参与管理理念下新型学生督导模式构建探究

【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生督导制度是完善高校教学督导体系的时代要求。当前学生督导在组织定性和职能定位上具有模糊性,影响学生督导工作成效。基于学生督导本质和参与管理理念的分析,研究对学生督导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参与管理 学生督导

【基金项目】本文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院级课题《参与管理理念下高校学生督导模式研究》(主持人:解峰)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1-02

教学督导是构建高校教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多元质量保障主体认识的提升,很多高校逐步探索建立了学生督导制度,试图将学生督导与专家督导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是,由于学生督导在理论与实践的缺乏,各校学生督导做法不一,问题很多,学生督导定位尚不清晰。

一、学生督导:模糊的定位

1.组织管理不明

在学生督导的组织与管理上,学校之间有较大差异。有的学校将学生督导作为学生会的下属部门,由学生会负责管理并组织学生开展工作;有的学校由教务处或督导室等职能部门负责学生督导组织和管理,布置并指导工作。这种差异源于学校内部对学生督导组织定性的差异,学生督导是学生自发的组织,还是应为学校管理部门辅或其他性质的组织?学生督导仅在学生内部产生效能,还是在有关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内,甚至在全校范围内均可施加影响?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督导组织和管理定性相关。

2.职能定位不清

学生组织定性的差异势必导致职能定位的差异。如果将学生督导视为类似社团性质的学生组织,则其职能范围较窄,工作和服务对象主要为学生群体,其“导学”职能突出;如果将学生督导视为教务处等部门的下属组织,则其职能为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在学生事务中的延伸,具备相应的辅的“监督”“ 管理”职能。由于学校对学生这一质量保障主体认知的差异,以及对“学生”督导工作能力和范围判断的不同,学生督导工作经常游离于“督”和“导”之间,“督教”、“督管”还是“督学”之间,职责较为模糊。

二、参与管理:学生督导的本质

在寻求学生督导定位的过程中,学校往往遵循行政管理的思路,典型的做法是从某一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需求出发,依据完善机制、改进工作的原则来设定学生督导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这种做法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应付的地位,而非主动地、有意识地参与教学质量构建过程,这既影响了学生督导工作的效果,又违背了学生督导的初衷。

1.学生参与管理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

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近年来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势。联合国《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评估、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政策制定和院校管理工作等”,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学者就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涵义、理论依据、必要性、意义与价值、特征与原则、内容与范围、方式与途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很多学校在各级各类学校事务管理中开始逐步建立学生参与制度,吸纳学生参与,其核心即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学生督导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应运而生。

2.参与管理要素与学生督导定性

参与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理念。有学者对这一理念的要素和表现形式进行了解读,包括要求全员参与、注重效益与发展、体现管理民主等,这些要素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内涵解读和具体路径是有启发意义的,对明晰学生督导制度起着关键作用。

在“从参与管理的视角浅议学生督导制”一文中,笔者对此作了详细阐述。如在理解学生督导性质时,民主管理为其首要之义,学生督导作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组织,不但自身要参与到教学管理的主要区域,还要担起“学生普遍参与的中介”、“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等职责,成为学校民主管理的助推器;在定位学生督导职责权限时,效益和发展应为其首要原则,沿着“教”与“学”的质量保障这两条分支进行梳理,可设定“教学反馈评价”、“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学生学习反馈与评价”、“学习环境建设与优化”等职责和目标;就学生督导工作的发展方向而言,实现自我教育、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方为落脚点和归宿,即在人力资源的再次投资与开发中,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自身的发展。

三、参与管理-学生自治:学生督导模式的探索

学生督导模糊的定位和工作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督导在制度设计上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加之行政思维的影响,使得学生督导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并时常成为相关部门的职能延伸。基于对参与管理理念和学生督导本质的分析,学生督导应融入民主管理、效益与发展等要素,做到形式与内容上真正的“参与”,并在制度设计上给予学生督导工作上的自主和组织上自由以保障“参与”的实效。据此,笔者试图探索“参与管理”和“学生自治”相结合的新型学生督导模式。

1.参与管理:重新定位学生督导职能

在参与管理理念下,学生应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之一,独立地对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实际参与教学管理决策及实施过程。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学生督导,其职能定位不再依赖某一职能部门的职责划分,而是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和学生参与的能力水平而定。在一定时期内,职能部门的职责是相对稳定的,而学生督导的职责可能是动态的,职能部门工作层次是一定的,而学生督导的工作层次则应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而变化。

根据学界对教学督导“督学”、“督教”、“督管”三个维度的普遍划分,在学生参与管理初期,学生督导尚处于低层次阶段,按照参与管理的程度,其职能应当定位于“督学―评教―参管”。“督学”较低层次但实效较强,学生督导主要应该且能够在引导学生学习、促进优良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评教”为相对较高的层次,要求学生督导通过教学评价与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参管”为更高层次, 即学生督导可以逐步成为教学管理实际执行者和有关决策、制度的制定参与者,但这对学生参与能力和学校民主、开放程度均有较高要求。

2.学生自治:保证和提升参与管理效果

自治并非意味着独立或另起炉灶,而是强调群体内部自觉的共同的思考、决断和处理。陶行知指出学生自治的三个要点,其一,学生指全校的同学,有团体的意思;其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执法、司法的意思;其三,学生自治与别的自治稍有不同,因为学生还在求学时代,就有一种练习自治的意思。[2]也即表明,自治可作为学生共同参与治理的路径,自治要求制定和执行制度、标准的独立性,自治有益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助服务的能力。

对学生督导组织来说,自治是学生督导参与管理的需求和应有之义,一定程度的自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督导工作的独立性以及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督导组织并非也不可能完全自治,因为它始终依附于学校职能而存在,不可能完全独立,因而自治也是相对的,它只可能在提高自身组织管理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治程度,并始终以保障和提升学生督导实效为原则和目标。

参与管理和学生自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但在学生督导依附性较强的阶段,二者又存在相互制约性。学生督导参与管理的程度越高,则越代表学校整体利益,而学生自治程度则会不可避免地下降;反之,学生督导自治程度越高,越代表学生群体利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层次则会相应降低。换言之,学生督导参与管理和自治的程度,是学生督导工作的表象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督导的职能定位、工作目标和成效。

参考文献:

[1]林永柏,邬志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1.4:110.

[2]伍德勤.陶行知关于学生自治的思想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7):67.

作者简介:

解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督导室科员。

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下一篇: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中的教师教育技能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