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家庭子女教育的个案与分析

时间:2022-09-29 12:28:42

留守家庭子女教育的个案与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异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或经商,而他们的子女大多未成年,由于工作的流动性、户口等客观的原因不能将孩子带入就业地(身边)学习,从而使其成为留守儿童,于是,各个农村学校就相应的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

问题的提出

经过走访交谈调查,我们得知这些留守儿童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以此监护为方式的比例比较大。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一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其二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她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其他抚养人监护,而以此监护为方式的比例较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研究方法:调查法 实验法

研究对象:方某 性别:女

民族:汉族,中等职业学校高三单招班学生。

研究区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基本情况:身高一米七左右,戴着眼镜,牙齿上戴着‘矫牙套’。父母都是农民,经济情况不错,家里有个弟弟,在读中学都住校。由于父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外做生意(用收割机给人收割庄稼),只有春节前后才在家。平时周末回家就姐弟俩,没人管教。属于典型的留守型学生。

阶段了解与研究:

片段1、学生方某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课间很少活动,除了上厕所就是坐在座位上,偶尔和同桌讲句话。上课时喜欢趴在桌上,老师点她才会抬头看黑板。数学知识欠缺,进入高三时摸底考试53分(满分150)全班倒数第五。喜欢看小说等课外书籍,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看小说的课外书上,甚至上课也看,除成绩不好暂无其他违纪现象。由于该生性格内向、孤僻,在学校能真正聊得来的同学、朋友几乎没有,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就是看小说等课外书,已达到入迷程度。据其母亲反映她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也很听话,但就是学习要人看管(那时父母都在家没有外出做生意),小学升初中时还考了全乡前三名呢。她爱看小说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当时看她喜欢看书,很高兴还特意给她买了很多书包括中国四大名著和一些世界名著。她自从看课外书以后,由于阅读量的增加,知识面的拓展对语文学习确实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从四年级开始语文一直很好。由于那时学校离家不远又有父母在身边管教,成绩一直很不错。转折点是在初二下半学期,由于当时家里买了一台收割机,农忙时要外出做活,家里没人看管,所以,她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了,而看小说等课外书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而且有点沉迷不光在家看,最后上课也看,成绩出现急速滑坡,到初三第一学期结束已是班级倒数。其父母经过商量,决定留一人在家看管,经过一学期的督促、管教,最终她以551分中考成绩升入我校综合高中班(当时是我校的第二名)。可是入学后,由于住校离开了父母,没人时刻过问其学习,仅一学期就又走回头路了:沉迷于小说等课外书籍,无心学习,成绩也从全班第一下滑到中下等。到高二结束时,她已经是全班倒数前五名。其父母表示“虽然考上大学的希望不大,但是我和她爸不甘心”她母亲和我说。

研究者与方某接触聊起他的学习,问他:“有理想的大学吗?”她说:“谈不上理想不理想,能考取什么大学就读什么大学”。研究者说那你不如去读3+2大专,既可以比一般人早工作赚钱又可以拿到大专文凭。她说:“我没有想过”,研究者:“那现在你可以想一想。”

片段2、在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结束后,研究者和方某进行一次全面的沟通,研究者对考试的各个学科试卷进行了分析,肯定了语文作文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语文成绩基础题、要求记忆的题却失分太多,数学的二次函数做的不错,初中基础不差,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能做出一些上课典型题,英语依然较差。方某对于老师的肯定表现出有些不好意思,对于老师指出的问题似有所思,并表示会在后面的学习中把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尽力完成。

片段3、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关注,研究者发现,方某的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家庭管理不到位。由于父母经常在外,所以,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再加上孩子自觉性较差,又嗜好读小说等课外书,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和其交谈时,从其言语中反映的观点、看法与其年龄和身份极不相符,而且多是说这个社会如何不好,如何阴暗。我感到很奇怪也很惊讶,小小年纪从哪听来那么多社会上的阴暗事?回答:从书上看的。所以,她很悲观,也觉得人很虚伪。因此,不爱和人交往,性格也越来越古怪、孤僻,对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毫无兴趣。

学习习惯不好,缺乏人生追求目标和动力。由于在家无人管教全靠自己,而该生从小就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何况现在又沉迷于小说,所以,成绩不好是必然结果。她最大的愿望是能有好多小说看,今后的理想是“作个自由职业者,带着喜欢的书游览各地”。

对症下药实施教育转化

1.争取家长配合

既然造成孩子今天局面的根源之一是家庭的疏于管教,那么首先就要改变这一“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我多次找起家长谈话,通过家长到学校来和电话交流的方式与其家长沟通,最终说服其家长放弃夫妻二人共同外出的模式,留下妈妈照顾、督促她。为了能更好的对她照顾、督促,她妈妈到学校附近租了间民房,我也破例允许她改‘住校’为‘走读’。并且,我每周和她母亲至少联系一次,相互交流各方面情况,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教育对策。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好读书是一件好事,读好书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明白很多道理。但是,如果读了不好的书,那它对人的危害不亚于,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根据其爱读书的特点,把好的积极向上的书推荐给她,引导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学校规定高三毕业班每月放假回家休息两天。由于在学校学习任务紧,几乎没有玩的时间,所以,每月在放假前,我就找本好书让她带回去休息时看,同时和她母亲联系让她帮助方中合理安排好休息时间,注意多休息。

3.督促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其建立奋斗目标

针对其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差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我主动与各位任课教师联系,要求他们在课上对其进行重点关注,促使其能做到上课听课不趴在桌上,也杜绝了她在抽屉里看小说的可能现象,并且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其恢复自信,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是午自休(我们要求走读、住校生中午都在班里午自休)时,我坚持每天进行不间断检查,督促其学习或休息,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杜绝了她再把时间用来看小说的可能。再次,根据她爱读课外书嗜好,我就有意无意的和她说些大学里的生活,特别是大学里图书馆的藏书如何丰富、多样之类的事。引导她建立短期目标:为了将来能有机会阅览那么多的书,一定要先考取大学。后来事实证明我的做法对她起了作用。在后来的例行谈话中(我每周至少和其进行一次谈话),她很认真地对我说:“班主任,你放心,我已经不再看课外书了。”“真的?”我半信半疑地问。“真的,不为别的就为明年我能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多看那些免费的书,我必须要考取大学!”

4.营造班级学风,促使其努力学习

在我接手前,这个班班风比较差,除了几个自觉性比较好、毅力比较强的学生能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外,其他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懒散,上课歪歪斜斜地坐在座位上,毫无生气,下课了都疯闹,整个楼层都能听到嬉闹声。“给他们上课真是一种折磨!”一位以前的任课老师曾这样给我形容班级风气。身在其中又无学习目标的方中受到的反面作用远远大于正面效益。正如她第一次和我谈话时说的,有时她也有“开始学习吧!”的念头,可是身边的环境让本来就无兴趣又缺乏毅力的她否定了这样的想法。于是接手后,我就耐心对他们进行学习的必要性、紧迫性的思想教育和雷厉风行的整顿,并持之以恒地坚持。通过这些措施使班风有了根本的好转。一个同学曾在月考分析体会中这样写到:“我当初对你这个高三才任的班主任,第一印象不好,因为你太凶了!也不赞成你管理班级的一些做法。但通过这一个月的时间,我发现班级真的变了:课余时间看书学习的多了,吹牛聊天的少了,上课也不象以前那样睡觉的睡觉,讲话的讲话了。就连方中也不怎么看小说了,我对你真的是很佩服!”班级风气变好了,身边认真学习的同学变多了,在这种环境中方中自觉不自觉地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

后记

由于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的紧密配合,经过我们近一年的不间断的关心、帮助、诱导,方中同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开学一个月后,她上课已经能基本做到听课,不看课外书了,且月考成绩也有了进步,特别是数学已从摸底考试的53分上升到78分,班级名次也上升了4个位次;两个月后,上课能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且答对的比例在上升,数学计算能力也明显增强;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第一次进入及格行列99分(满150分),总成绩也位列班级中等(全班51人),自信心也增强了,她在期中考试小结中写到“我认为我这个人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后来市一模成绩虽有波动,但是总体是呈上升趋势,并且单科基本都进入了及格行列(除专业课差些),最后单招高考中,她数学考了114分,语文102分,英语106分,以总分近500分的成绩被徐州一家高等院校录取,实现了家人和自己的大学梦。

经过近一年的共同努力方中同学不但以自己的实力考取了大学,心态也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再象以前那么孤僻了,愿意和同学交往了。当然这些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反复波动中形成的。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就是极大的潜在力量,可是没有发挥出来。”方中同学心中的狮子应该是“睡狮”,但最终还是被我们唤醒了。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把他们每人心中的狮子唤醒,让他发挥他的潜力。(1)用真诚的爱心去呼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家庭子女比正常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爱心对待。(2)用耐心去等待。对留守家庭子女的教育转化要有耐心,在转化过程中,即使有反复,也要能理解。对他们多亲近些,多理解些,多些信任、宽容和鼓励。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对学生的爱,肩上有责任――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运用自己的智慧就一定能唤醒那些“睡狮”。

上一篇:中职数学“菜单式”教学研究 下一篇:栖霞区社区培训学院:发挥区位优势,服务区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