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体制改革探索

时间:2022-10-20 03:52:10

我国农业体制改革探索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农业改革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充分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改革的新路径。本文在此基础上,围绕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为我国未来农业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提议。未来我国农业改革重点在于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更好地由市场来决定,同时限制政府过多的职能,让其在最基本职能上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改革;市场;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9-0047-05

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的变化,现在农业发展中遇到了许多瓶颈性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把农业发展放到了重要的地位,预示着我国的农业改革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本文在解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更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对我国未来数年农业改革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村逐步放弃了原有的集体生产方式,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出现了一段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各项建设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这一时期持续了不到十年。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农业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速度与工业相比差距越拉越大。而最近几年我国农业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今后农业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一)“后刘易斯时代”即将来临

劳动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判断一国经济形势首先要对其劳动力的结构做出基本判断。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一过程已经持续了30多年,我们现在离“刘易斯拐点”越来越近,即将进入劳动力普遍短缺的“后刘易斯时代”。虽然,国内经济学界对我国是否跨过“刘易斯拐点”进入“后刘易斯时代”有着不同的判断,但是从近期我国的统计数据出发,可以判断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即将来临,或者说我国的劳动力已经进入了“刘易斯转折时期”。做出这种判断主要依据有两个:一个就是从2006年开始出现的普遍的“用工荒”,一开始这种用工荒出现在珠三角地区,最近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整个东部相对发达地区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用工荒。虽然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用工荒”有所缓解,但是随着2009年我国成功走出危机,我国出现了比2008年之前更为严重的“用工荒”;另一个就是我国从2006年起持续多年的高通胀,如果扣除货币发行因素,我国最近几年持续的高通胀恰恰说明了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全国农民工工资的调查数据,1995年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400多元,到2005年上涨到861元,用了十年时间翻了一番。而到了2010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达到了1690元,只用了五年时间就翻了一番(蔡,2007)。而在这一时期其他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出现如此幅度的上涨,可见劳动力的相对价格在不断地提高。当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真正的“刘易斯拐点”还没有到来,农村仍有相当多的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制度因素的制约,这些劳动力暂时得不到释放。“用工荒”和持续的高通胀则正是制度因素造成的,如果继续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则农村的劳动力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这种判断也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我国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减少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刘易斯拐点”还未到来,但我们现在可以说已经处在了“刘易斯转折时期”,劳动力全面短缺的“后刘易斯时代”也不会太远。

(二)我国农地撂荒现象严重

与农村劳动力全面短缺的“后刘易斯时代”相伴随的是我国严重的农地撂荒现象。我国农地撂荒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出现,最近几年呈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总共18.26亿亩,从2000年开始到2007年平均每年撂荒耕地达0.265亿亩,而且耕地面积连续六年持续下降。2007年后虽然在国家相应政策的鼓励下某些耕地得到了复垦,但就全国而言总体撂荒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农地撂荒原因众多,最重要的是“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业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农业收入过低造成的,从事农业收入远远低于进城务工的收入,所以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很难得到调动,土地撂荒是必然的现象。

(三)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仍然很低

农业生产现代化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标志,其中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则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指标。当前,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且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并不均衡,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新疆的国营农场机械化耕作水平相对较高,而在其他大多数地区则仍然处于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水平,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精耕细作的手工耕作生产状态。而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则更是集中在少数地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我国现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生产将面临着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竞争,现有的农业竞争力必然受到来自国外更高生产力的冲击。在当前农村人口锐减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替代人工劳动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不但生产过程中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而且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为机械代替劳动提供了可能。但是,在我国却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国农村劳动力日趋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却不见提高,农民宁愿将土地撂荒,也不愿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上一篇:课程改革: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