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论文

时间:2022-09-29 11:05:44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论文

一、宜城村镇银行建立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农村金融抑制是村镇银行建立发展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且网点覆盖率低,各大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市场,缺乏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这造成农村金融资源通过明渠(财政、金融渠道)或暗渠(扭曲的价格机制和其他隐蔽方式)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以宜城村镇银行所在的湖北省为例,全省金融资源配置充足的县、乡(镇)每万人拥有网点数1个以上,相对不足的每万人拥有网点数0.49个以下。截至2007年底,宜城市(县级市)设有银行服务网点60个,每万人拥有银行服务网点1.07个,主要为农信社和邮储网点。仅2002—2005年,全省县域金融渠道净流出资金合计就达1346.2亿元,呈逐年扩大趋势,至2005年达到649亿元,占全省同期县域GDP总量的25.3%。

(二)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是村镇银行建立发展的良好基础

宜城位于鄂西北部,属县级市,全市总人口58万,城镇化率47.3%,整体经济活力较强,2015年初,成为湖北省唯一一家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截至2012年末,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67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截至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1.2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94亿元。湖北省明确村镇银行享受国家及地方给予农信社的有关优惠政策,如试点期间减免地方性税费、3年内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组织涉农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推荐投资回报较高项目等。宜城市政府主动邀请有关金融机构在该市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成立筹建工作专门机构参与组建工作,银监部门也积极予以现场指导和支持。

二、宜城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宜城村镇银行经过几年来的稳健经营,已能够与其他金融机构同台较量,发挥了支农支小的作用,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重要的,是宜城村镇银行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培育了具有竞争性的区域农村金融市场,催生了特色鲜明、深受农户喜爱的贷款品种和模式。

(一)树立了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业务品牌

村镇银行发挥了信贷决策链条短、发放贷款快、经营机制灵活的特点,积极为“三农”服务。贷款客户中,农户个人贷款占80%,20%为涉农企业贷款;农户或企业从提出借款申请到发放使用最短可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额度在2万至80万元不等;贷款期限均在1年及1年以内,根据不同客户类型、贷款方式等灵活确定利率;采取农户联保、自然人保证等形式,形成平辈压力、彼此监督、约束还款的模式。实践表明,农村的诚信社会文化环境,降低了潜在的违约成本。这种手续简单、使用方便的贷款适应了农户资金周转的临时性、季节性和突发性等特点。

(二)培育了具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当地金融机构改变了经营观念、提升了服务效率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后来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占据市场并获得当地认可,依靠的是政府、监管部门以及股东的大力支持和村镇银行本身深入的营销,最终能够挖掘潜在客户。与此同时,当地农村信用社、邮储等金融机构及时调整和改变经营策略,积极跟进项目源和资金流,通过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时效、降低贷款成本等多种措施巩固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地位。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积极筹划向农村金融市场渗透。这种多个金融机构并存的局面,促进了整个金融运行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透明化,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受益的是广大农户和小企业客户。

(三)催生了特色鲜明、深受农户喜爱的贷款品种和模式

宜城村镇银行结合自身特点,创新了业务合作模式。一是“银行+政府+农户(公司)”合作模式。该行与刘猴镇政府签订《合作协贷协议》,共同制订了《刘猴生猪养殖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采取“银行贷款、政府协办、农户联保”的模式向生猪养殖户发放贷款,促使农户年增收5000元。二是“银行+合作社(协会)+会员”模式。农户参加合作社,组成联保小组,经该行审批授信通过的社员向该行缴纳授信额度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共担风险。三是“银行+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粮、棉、油购销经纪人的生产经营特点,先后开发出油菜籽、香菇等购销经纪人贷款产品。四是“大银行+小银行+公司”模式。联合股东国家开发银行推出银团贷款等业务,将襄樊大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贷款项目推荐给开行,组建银团支持项目建设。五是“银行+担保(保险)公司+公司(农户)”模式。与担保公司、财产和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多种以贷款金额为最高赔付额度的低保费保险产品,降低了农户因人身意外伤害而丧失还款能力等所带来的贷款损失。另外,2013年宜城村镇银行为响应省银监局号召,分别在南营、刘猴社区、家庭农场等三个区域开展了“双基双赢合作贷款”试点,通过该模式累计为45户农户、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53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宜城村镇银行面向三农,无论存贷款规模,还是服务客户数量,都远低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实际支农效果还不十分明显,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改观。其中,固然有其发展时间较短、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其信誉、网络、贷款成本等先天的劣势也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一)人才建设较为薄弱

该行大部分员工为银行业新从业人员,金融知识和业务开拓能力明显不足,员工素质与业务发展、风险控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员工思想建设较为薄弱,且存在员工流失现象,部分员工经历村镇银行的磨砺成长后,已不想再局限于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村镇银行成为少数员工进入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跳板”。

(二)IT网络建设落后

宜城村镇银行不能以直接身份加入人行支付结算系统,只能暂且通过股东开发银行以间接身份加入,资金汇划极不便利。同时,村镇银行的IT系统落后,技术水平低,且不能联网,存款难以实现通存通兑,有时仍需以手工方式建立台帐进行维护。

(三)客我关系维系困难

村镇银行与当地农信社、邮储贷款产品、利率等区别不大,且存在资金来源不足等先天弱势,加之存汇款不便,更是影响了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形象,群众对其认知率不高。由于村镇银行资本规模较小,且受制于监管部门规定的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5%的限制,无法满足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

(四)风险防控能力较弱

由于系统的陈旧落后,致使业务风险控制、授权管理和流程设置较为粗放。村镇银行制定的相关制度办法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的弱质型特质,在农村金融及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同时,内控和安防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有关建议

2015年3月3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的《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提升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鼓励按照规模化组建、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原则集中连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超过一定数量的发起行,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服务子公司。这一决议在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完善壮大村镇银行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助推作用。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正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已设立村镇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逐步解决问题的同时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村镇银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加强IT系统建设,应涵盖产品创新、市场营销、流程再造、客户管理、风险控制和IT治理等银行运营的方方面面,完善与人行、银监部门、其他信息平台网络的对接。好的业务操作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银行的市场反应能力和产品创新力度,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提升村镇银行软实力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重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引导员工树立扎根农村的服务意识,建立全国或省内统一的交流培训学习平台,组织员工进行自我学习和集中学习,提高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二是加大评审、信贷、财会、安全、保卫等全流程业务制度建设,确保监控到岗、到人、到点,做到制度建设不留盲区和死角,以制度管人。三是树立全员营销意识。综合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老客户、政府平台、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全员营销,挖掘和培育客户。

(三)适当增资扩股

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作为股东入股村镇银行。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一般的中小企业不愿意投资到村镇银行,但在盈利的追求之外,国有大型企业具有树立社会责任感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可吸引其入股,以满足优质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和稳定壮大客户群。同时,要协调好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充分依托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的项目、人才、资源等优势,争取理解与协作。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政府部门应加大协调支持力度,应继续延长税收减免政策,或者继续享受与涉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行)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做大。二是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应积极帮助村镇银行宣传,增进社会公众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对融资政策和村镇银行的了解。三是适当放宽贷款集中度管理和单一集团企业客户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的10%的限制,鼓励其吸引优质客户,提高效益。四是完善村镇银行与人民银行、工商、公安等外部支付系统和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其银行支付结算和公共信息查询功能。总之,针对时弊,诸措并举,村镇银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会大有可为。

作者:赵亮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上一篇:村级财务管理中新农村建设论文 下一篇: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