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年级学生的互动意识

时间:2022-09-29 01:14:56

培养一年级学生的互动意识

一、 模拟生活情境,提供互动空间

生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它本身就是鲜活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契合点”,模拟生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有礼貌》《请到我家来》这两篇课文进行整合,重点学习使用礼貌用语,懂得待人要有礼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采用演、说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模拟生活实际,进行礼貌用语的演练,如招待客人、让座、借东西、打电话等。在演练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谈谈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真情实感。再如,可以举办以《从现在开始》为题的“故事大王擂台赛”。在为这堂课的整体设计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情境,用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兴趣盎然地讲述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童年梦想。这样,说者畅所欲言,听者聚精会神。此时此刻,课堂上常有会心一笑的心灵体验,从而淡化了“任务意识”(老师布置的作业),强化了学生课内的自觉互动意识。

与此同时,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当小主人,邀请同学到家里玩,教师也可以成为被邀请的对象,在生活中进一步实践、互动。这样做,贯通了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又活跃了互动气氛,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二、 讲究活动方式,提高互动实效

在生活实际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情感,或者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等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体验到主动参与,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所获得的成功,就会心情愉快,振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讲究恰当、灵活的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一切听、说、问、评等交际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和提高一年级学生的互动意识和互动能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有时也包括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以及教学活动场所的安排。比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根据教材需要,重新安排课桌椅的排列形式:有时是半圆形,有时是马蹄形,有时变成一个个小组的“工作台”,有时干脆全部席地而坐……一切安排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服务的。这样做,表面看来只是座位形式的改变,实质上却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他们不必永远正襟危坐,可以面对面地自由交谈,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在教学《爱吃的水果》一课时,让喜爱同一种水果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小组,一起购买,一起品尝,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合作互动。把这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说完整、说具体,再讲给大家听。各组交流后,再评一评哪个组的同学讲得完整,谁介绍的水果惹人喜爱。每次,在延伸、拓展教材这一环节中,让想出同一种办法(或喜欢同一种办法)的学生离开座位,自由组合围成一圈,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把这种办法考虑得更周全、更科学。这样“聚散分流”,既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的互动,又有利于教师的及时指导、调控;既能展现个体自主,体现全员参与,又能展示合作的结果,使合作互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充分地展现。

三、 关注情感体验,诱发互动需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至关重要。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就必须给学生一种感觉:合作互动是自主的、是必需的。班级是一个大家庭,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学生。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把相信人人都能成功的期望,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如,用微笑的表情,期盼的眼神,饱满的情绪,热情的掌声,鲜艳的“红旗”“红星”,以及激励性的语言:“你看,像老师这样做,可以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行!”“讲得不错,声音响亮些就更好了。”“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我也这么想。”“别怕,慢慢来,眼睛看大家,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再来一次。”“我补充××同学的看法……”“别着急,吸一口气,再慢慢说。”……这样,教师走下高高的讲台,就像一个观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待,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无拘无束地参与互动。“时事新闻联播”“人物专访”“主题辩论会”“小记者在行动”等等,这一切,都留下了同学们融融的笑声和跃跃欲试的身影。

老师还要把这种训练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他人时,多表扬,少批评;先肯定,再委婉地指出不足。这样,就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团结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零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一年级学生的互动意识,教师就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互动,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互动的过程。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官田中心学校)

上一篇:浅谈习作起步教学 下一篇:好读书,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