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个人因素

时间:2022-09-29 12:18:30

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个人因素

【摘要】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学习者个人因素、学习过程因素和环境因素。通过讨论学习者个人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指出只有在充分了解学习者各自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因材施教,帮助学习者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最终取得外语教学的成功。

【关键词】外语学习个人因素学习者

外语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发现,同样的起点、同样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戴炜栋、束定方(1994)根据外语习得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将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年龄、智力、性格、动机等学习者个人因素,原有知识、学习者策略等学习过程因素,和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环境因素。①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外语输出的质量。其中,学习者个人因素对外语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

年 龄

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学习外语比成人更具优势,他们学习速度更快,而且最终更有可能获得本族语的外语水平。乔姆斯基认为,儿童之所以有如此非凡的表现,是因为大脑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或称普遍语法,帮助儿童习得母语。这种观点与Lenneberg(1967)提出的临界期假设是一致的。临界期假设将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在两岁至青春期发育之前这段时间。②超过这段时间,语言学习就会变得困难。虽然这一假设并不是针对外语学习提出的,但却在二语(外语)习得领域引发了无数研究和争议,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

为什么年龄对外语学习效果会产生如此影响?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成人的认知能力比儿童强,然而在语言学习中依赖认知能力往往不太成功。二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变化使成人无法像儿童那样在语言学习中运用大脑机制,因为成人的大脑缺乏灵活性、适应性和可塑性。三是儿童得到的语言输入往往比较简单,更容易理解,因而更有利于语言习得。四是成人自我意识较强,更倾向于考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在学习中产生焦虑和恐惧等心理,这些因素妨碍了成人学习者接触和练习使用目的语。

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一个人观察、感知、组织、分析、回忆其经验或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方式”。③Ellis这样定义认知方式:“个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④一个人的认知方式通常是固定不变的。在认知方式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是场独立和场依存类型。场依存型的人喜欢广交朋友,关心他人,关注外界,能坦率谈论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场独立型的人常独立于外界,不善社交,不受外界影响,在心理上与旁人比较疏远。

认知方式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后来有许多研究者调查了场独立/依存对外语学习者的影响。Hansen和Stanfield(1981)认为,场独立使人具有重建结构的能力,场依存使人具有社会能力――这两种能力都有助于学习外语,因为外语的水平归根结底不仅涉及到语言分析能力和重建结构能力,而且涉及实际语言交际能力。学好外语必须两种能力都具备。⑤

动 机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外语学习动机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为实现外语学习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想达到学习目标的强烈愿望和对待外语学习的态度。

学习动机的强弱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动机较强者,学习态度积极迫切,学习效率通常较高,效果较好;动机较弱者,往往消极被动,不够努力,学习效率低,效果差。此外,学习动机在影响学习效果的同时,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的成功有助于维持和强化现有的学习动机,并创造出新的动机,使学习更有成效,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学习效果不好,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则学习积极性就会减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态 度

态度指个人对事物或人的一种评价性反映,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认知、情感和意动。认知指个人对事物的信念;情感指对事物的褒贬反应;意动指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和实际行动。态度和动机密切相关。态度对外语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通过动机。总的来说,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态度的形成可源于个别事件,也可源于个体成功与欢乐的体验,还可以通过对别人行为的模仿。由此可见,改变态度的重要外部条件就是提供行为的榜样。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外语素质和教学效果是改变学习者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态度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对外语学习抱积极态度者,其外语水平较容易提高,态度消极者提高外语水平较难。二是投入程度。半途而废的外语学习者,其学习态度多半属于消极被动,学习投入程度较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三是课堂行为。学习者的课上表现与学习态度之间有很高的相关系数。态度积极者课堂表现活跃,成绩也较好。⑥

人格因素

关于人格的内涵,Ellis分为六个方面:外向/内向、冒险性、模糊含义的宽容性、移情、自信和抑制。笔者以为,外向和内向反映出人格特征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外向型学习者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开朗、热情、自信、健谈,思维活跃,善于交际,在外语学习中表现出不怕出错、积极参与的精神;内向型学习者心理活动则倾向于内部,文静、害羞、不好动,不善言辞与交际,遇到挫折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周围世界比较敏感,反应也比较敏锐,善于思考,喜欢读书胜过与人交往,在外语学习中的表现为缺乏参与意识。

虽然没有最后定论能说明在外语学习中外向一定优于内向,但所有研究都证明口语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与外向型人格密切相关;而写作能力、语言知识、语言熟练程度及准确性与外向无关。如果我们把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和写作能力都考虑进去,外向型学习者并不占优势。爱说话、善交际的学习者并不一定成绩突出,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可能更注重语言形式及其准确性,在语法、翻译、阅读理解等方面钻研更深。究竟哪种人格类型更适合学习外语至今尚无定论,优秀的学习者中既有外向型也有内向型,不能一概而论。

语言学能

研究语言学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Carroll(1981)把学能定义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能力”。Carroll将语言学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译码能力,指对语音进行识别并将这些语音存储在记忆中相对较长一段时间的能力,这一能力与拼写和处理语音符号有关;二是语法敏感性,指辨别出不同单词在不同句型中的语法功能的能力;三是语言归纳能力,指在新的语言内容中推断语言形式、规则和句型的能力;四是死记硬背能力,指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词汇学习有关。⑦许多研究证明,语言学能与语言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语言学能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语言学能研究盛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来曾一度中止。其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只关注正规语言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而且只测量认知及学业方面的语言水平,忽略了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测量。到20世纪末,随着认知科学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语言学能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并向纵深发展,尤其是与其它认知能力的结合研究。Gardner和MacIntyre(1992)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语言学能或许是唯一最好的预测二语习得成效的指标”。⑧

综上所述,学习者个人因素在不同方面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过程和效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我们仍无法说明哪些因素对外语学习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问题仍在争议之中。若想得出明确的结论,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和发现“优秀学习者”的个体特征,以便得出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只有完全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之后,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外语。(作者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国语》,1994年第4期,第1页。

②刘振前:“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2期,第159页。

③⑤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2期,第39、40页。

④⑧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99、498页。

⑥孙炬:“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论与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38页。

⑦Carroll J., “The Prediction of Success in Intensive Foreign Language Training”,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Chapter 4,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62:128~130.

上一篇:环京津体育旅游产业前景分析 下一篇:乡村治理与农民福利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