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对学生“粗心”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09-28 06:00:06

浅谈针对学生“粗心”的实施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孩子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而现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呈多元化状态,大量的图形、表格、文字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思维冲击,特别是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普遍理解能力较弱,缺乏实际生活经验,以致于面对纷繁多样的信息,他们在分析、筛选信息时出现了疏漏或错位。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和老师都很自然地想到了“粗心”,而忽略了“粗心”深处所隐藏的症结。这就需要我们追本溯源,分析学生对信息梳理的现状和本质特征,探寻提升学生信息梳理能力的方法,下面就学生“粗心”谈一谈我的实施策略。

一、改造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现实

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道题目:××牌52型拖拉机一天耕地150公顷,问12天耕地多少公顷?一个学生的答案是把题中的3个数字直接乘起来了52×150×12=93600,在俞老师的否定下,该学生居然改用了除法,之后又改成了加法,完全就在瞎猜。后来俞老师以该学生的学号16号打了个比方:16号同学每天早上吃2个大饼,5天吃几个大饼?学生很快地反应应该是2×5=10(个)大饼。在老师追问下“这个数字16你怎么不用啊?”学生也很自然地答出“这是我的学号啊!”

像这样的学生其实是大有人在的,他们对信息的捕捉和别人不一样,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被非本质的东西迷惑了。这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比方使学生对信息的梳理更加清晰和容易接受。

二、智对课堂生成,丰富学习资源

低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几乎都有主题图,学生往往会被图中艳丽的色彩和可爱的卡通图案所迷惑。当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数学信息与解决问题本身没有关系时,别急于引导纠正学生观察主题图的视角。不妨把学生所观察到的数学信息列举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不需要的?如果我们经常给学生这样的思考空间,创设这样的分析信息、选择信息的平台。久而久之,学生在审视题目时就会关注问题,筛选所需要的信息,注意力也就不会分散到其他一些无关的东西上了。

三、关注学生需求,实施细腻指导。

读懂题目,理解题意是正确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这需要学生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读懂题目,我觉得应该逐步教会学生做到一读,二圈,三想,四查。

一读,了解题目的意思。首先要流利地朗读题目;其次是了解题目陈述的主要内容;最后是关注题目需要我们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二圈,圈出题中关键字。首先是圈出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词语,如“多、少、倍……”还有表示问题核心的词语,如“多少、一共、还剩……”;其次是筛选题目中的信息,圈出跟问题有关的数学信息。

三想,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思考所需要的运算。虽然新课程的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不一定要求学生完整地表述出数量关系,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思考还是有必要的。

四查,检查解决问题过程。要求学生带着计算结果回到题目中重新验证,思考分析是否正确。低段的学生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弄错了,如"一共有7只鸟,飞走了3只,还剩几只?"学生列式却是7-4=3(只),如果要求学生在检查时把运算的得数3放回问题中读一读,这种错误就很可能避免了。

四、利用错误资源,深入理解分析。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而失败的路只有一两条。如果我细致分析这一两条路的“路况”,并把它们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错误”有深刻的认识,是不是就能使他们“重返正途”呢?那如何才能变“错误”为宝,并给学生以深刻的认识呢?这就需要老师建立一个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典型错误”资源库。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为我们指明了数学教学的方向,我们教师务须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本,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粗心"的毛病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上一篇:谈谈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 下一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