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决策案例

时间:2022-09-28 04:39:03

中国古代决策案例

小白吐血

齐国发生内乱,君主被杀,大臣们派人去迎接在鲁国的公子纠回国为君。当时,公子纠的弟弟公子小白在莒国,他得知此事,便与谋臣鲍叔牙策划,决定向莒国借兵,回奔故国,决意抢在公子纠之前登上王位。公子纠当然不甘心,便遣谋臣管仲前往拦截。

管仲带兵日夜兼程,赶到即墨时,听说护送小白的莒国兵早已过去,于是加紧追赶,至三十里时,正巧碰到莒国兵队停车造饭。只见小白端坐在车上,管仲便拜见说道:“公子别来无恙,现在是要去哪里啊?”小白应曰:“我想回去主持父亲的葬礼。”管仲说:“公子纠比你年长,按名分应由他主持。你最好暂时先呆在莒国,别回去自讨苦吃了。”在一旁的龅牙叔耐不了管仲的傲慢,便冷冷地说:“管仲你回去吧。我们都是为自己的主人效劳,不必多言!”周围的莒国兵当即摆出了战斗的架势。管仲自知寡不敌众,只好佯装往回走……突然间,他弯弓朝小白放了一箭,只听得小白大喊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管仲一看得手,领着自己的人马飞奔而去。

没想到,管仲那一箭只是射在了小白的钩带上。小白知道管仲有百发百中的本领,害怕管仲会补一箭要了自己的性命,便急中生智,咬舌吐血,就势倒在车中,得以瞒过管仲。危险一过,小白加紧从小路向齐都进发,在公子纠之前登上了王位,他便是后来的春秋首霸齐桓公。

楚襄王的两全其美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齐王不准,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500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500里吧。土地是安身之本,因为爱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太子回复齐王说:“我愿敬献出东地500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使车50辆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于是,楚王召子良、昭常、景鲤等共商对策。

楚王将3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之慎子,说:“子良说‘不能不给,给了以后再出兵去进攻齐国’;昭常说‘不能给,我愿去守卫东地’;景鲤说:‘不能给,既然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意去求救于秦国。’我不知道他们3个人出的主意,到底采用谁的好?”慎子答:“大王都采用。”楚王愤怒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待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子良带上兵车50辆,前往齐国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再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兵接受东地。昭常对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受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是他假传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于是齐王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之时,秦国已派50万大军进逼齐国西境,说:“你们扣押了楚太子,不让回国,这是不讲仁道;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讲正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就地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很害怕,请求子良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未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李广脱险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大汉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结果遇到了3个匈奴兵,于是短兵相接,宦官被射伤,他的那些骑兵也几乎被杀光。

宦官逃回见李广,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于是李广带上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3个匈奴兵。那3人因没马,只能徒步,很快被李广赶上,李广射杀了其中2人,活捉1人。正在这时,李广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严阵以待。匈奴兵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当然李广的百名骑兵也大为惊恐,正想回马撤退。

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会扑面追杀,那么我们就会全军覆没。现在我们只能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必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到了离匈奴阵地大约二里的地方却又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如此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不但不走,却解下马鞍,他们就更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匈奴骑兵果然不敢贸然攻击。

恰在这时,只见匈奴一名骑白马的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带着十几名骑兵追杀,射死了匈奴将领,且飞快地回到了汉骑兵队,随地躺卧。时值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仍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更以为大汉布下了伏兵,想趁夜偷袭他们,终于撤离。李广深深地长呼了一口气。

空城计

三国时, 蜀丞相诸葛亮错用马谡, 失去街亭后, 只有2500 军士驻守在西城县。一天, 哨兵飞报:“司马懿引大军15 万, 往西城蜂拥而来!”

此时, 诸葛亮身边无一员大将, 只有一班文官。众官员听到这个消息, 无不失色。诸葛亮登上城头, 果见尘土飞扬, 魏军分路往西城杀来。诸葛亮当即传令: “将旌旗全部隐藏起来, 军士们各守卫在城上巡哨的岗棚, 如有随便出入城门及高声讲话者, 斩!同时命令大开四门, 每个城门只布20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魏兵到时, 不许乱动, 我自有计谋。”传令下去后, 诸葛亮身披鹤氅,头戴纶巾, 引两名书童携带一张琴, 来到城头上,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

魏兵前哨急忙将这一情况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命令军队停止前进, 自己飞马向前观望。果然见诸葛亮端坐城楼, 沉静自若 焚香弹琴, 左面一个少年, 怀抱宝剑;右面一个少年, 手执麈尾。城门内外, 仅有20余名百姓, 低头扫地, 旁若无人。司马懿怀疑城中有重兵, 连忙指挥大兵撤退。

他的儿子司马昭说: “莫非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 故意这样做?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板着脸说: “诸葛亮平生谨慎, 从不冒险。今天大开城门, 必定有重兵埋伏。我们若是冲进去, 一定中计。你们懂得什么?还不快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抚须哈哈大笑。

众官兵说:“司马懿是魏国名将, 今统率15 万精兵来到这里, 见了丞相, 慌忙撤退, 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说: “他料定我平生谨慎, 从不冒险, 见我们如此镇定,必定怀疑有重兵埋伏, 所以退去。我并非冒险, 是因为不得不这样啊!”大家敬佩地说: “丞相的计谋, 鬼神也难预料啊。如果是我们来指挥, 定会弃城而走。”诸葛亮说:“我们只有2500 人, 如果弃城而去, 必定走不远, 而且很快就会被敌人追上,其后果,可想而知。”

郑桓公设坛

西周末年,郑桓公欲趁郐国人无防备之时出兵攻打。发兵前,他先将郐国优秀文臣武将列了一张名单,并扬言要把郐国的良田分给他们,还封他们官爵等等。之后,便在城外广场上筑起祭坛,将他们的名单埋在祭坛之下,杀猪宰羊,举行十分隆重的仪式,如尊严的盟会一般。郐国的国君知道这些事,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大臣都和郑国有了勾结,一气之下,将这些优秀的文臣武将全部杀了。不久,郑桓公乘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郐国。

子胥脱险

楚国名将伍子胥,因遭陷害,被迫逃离楚国。不料,逃至楚国边境之时被守卫的士兵抓住。伍子胥无奈,便心生一计,对士兵说:“楚王搜捕我,是因我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现宝珠已被我弄丢,你若不放我走,我就说是你们把宝珠抢去吞进肚子里了。”那士兵一听,害怕楚王会剖腹取珠,只好放伍子胥走了。

减灶诱敌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听孙膑计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得知这一消息,便弃韩城而去,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境而西进。孙子对田忌说:“他们三晋的军队素来■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云,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10万个灶,过一天设5万个灶,再过一天设3万个灶……”

庞涓行军3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3天,士兵已逃跑了一大半。”故而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子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前应当会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多有险阻,利于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在白木上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

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长叹一声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上一篇:确保支农支小不跑偏 下一篇:粮食如何去库存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