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问题的探析

时间:2022-09-28 03:07:30

谈谈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问题的探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简称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职学校学生中多数为中考落榜者,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已成为许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共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根据职专学生现状,体现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以下几点是我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得出的几点经验。

一 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要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追求着一个“同”:同一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要做的只是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尽管这些“标准答案”无疑可置,但这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纯粹的讲解绝不能代替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教学中不能剥夺学生的发言权,尤其作为职高学生,他们无法做到只记不动的听课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变求“同”为求“异”。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之后,必然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会不同,所以对于同一文本,甚至同一语段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认知、理解、感悟来替代学生异彩纷呈的思维,应积极倡导学生去自我感悟、品味其中的感情。比如在讲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以把几种观点一并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才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不同时期的不同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不是压抑学生的个性,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观点一致。

三 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1.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四 突出“双性”,激活中职语文教学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理应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培养市场经济形势下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学生。

突出开放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职业教育的体系是开放的,语文教学作为它的一个子系统,更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系统。

1.教学手段应由“单一化,转向“多样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培养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因此,必须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充分利用综合化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变''灌输”为“激发”,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接受信息。如《(宽容)序言》一文,把无知山谷的寓言故事用多媒体形式演示给学生,不仅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生动形象、直观性强,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便于学生展开联想,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2.教学方法应由“模式化”转向“灵活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即使相同的教学任务,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必须随着众多教学因素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探究式教学;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答,进行合作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唯有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使其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

总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规范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学会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为中职语文教学服务,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努力成为优秀的中职语文教师。

上一篇: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推进大学英语教学... 下一篇:以实干推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