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研究

时间:2022-09-28 12:22:42

高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面临学生不感兴趣、学校不太重视的尴尬局面。其解决办法是将公共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课相融合,让公共基础课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产生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47-02

纵观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学生觉得其与自己所学的技能无关,故而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觉得不容易出成绩,不能给学校增光添彩,所以并不是十分重视,但是按照国家或者省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又不得不开设这些课程。面对此种状况,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师经过多方探索、尝试,寻求公共课程的出路。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就是这种尝试和探索之一。

一、融合的内容与目的

所谓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就是指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并在课程的内容中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把公共基础课的内容与其所学专业结合,既提高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积极性,又进一步促进其专业学习。

二、关于融合的几种观点及剖析

论及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合,不是没有不同意见的。有一部分的公共课任课教师认为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要求和体系,既然如此,在教学中贯彻此要求即可,要求公共课的教学中考虑学生所学专业是缘木求鱼。有的观点认为,既然是两类课程的融合,为什么不是专业课主动融合公共基础课?也有观点认为,这种融合早就存在,不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不可能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只要提及其他学科的内容就是一种融合。还有的观点认为,这种融合主要不是课程的融合,而是教师素质的融合,如果任课教师兼具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那么他的施教内容就是融合的,因此,融合的重心应该是教师的融合。此外,还有的观点认为,融合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的学习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性,理论上教师也不可能涉及学生所学的所有专业,与其让公共基础课教师隔靴搔痒地讲一些专业知识,还不如潜心把自己的学科研究透彻;并且学生学习了知识也不是立即去使用,而是伴随其一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不分公共基础知识或专业知识。

针对这些意见,笔者觉得有必要作一些分析。公共基础课自然是各有体系的,但每一门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某个特定专业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它要围绕这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来展开。因此,该门课程必须考虑这个专业的具体要求。一般而言,任课教师应该接受所负责课程的严格的专业训练,具备该课程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按照本课程的体系来授课是驾轻就熟之事,但我们的教学应该考虑到这门课程所在专业的特殊要求。简言之,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公共基础课也应该服从于这个目标。

至于有教师提出专业课主动与公共基础课融合,从理论角度分析,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任何一种融合都应该是相互的,专业课也应该与公共基础课融合,而不是只谈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合。但就高职教育的现状来说,目前更紧迫的是公共基础课所遇到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当前高职院的学生普遍缺乏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一味地去纠缠专业课教师是否也要参与的问题,那就会失去改革的动力,最终使我们的课程陷于更困难的境地。

关于融合早就存在的观点,应该说有其合理性,只不过,以往的融合还不够,或者说还不是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融合,而是很随意的,有没有融合都无关紧要。我们现在谈的融合是一种主动的、有计划的融合。

提及融合是教师还是课程,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因为是否融合是要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而这传授的主体是教师。

再有,关于融合应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的观点,我们认为此观点是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不够,不是很负责任。一般而言,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弱,尤其是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而公共基础课以理论的传授为主。因此,由学生自己去融合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再加上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兴趣,更不用说主动去融合了。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来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主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融合的具体办法

在有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问题的分析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融合,换言之,就是融合的具体办法。即便我们已经了解了两类课程融合的必要性,但正所谓“知易行难”,毕竟这两类课程分属不同的专业,且需要有一个特定的公共基础课教师负责完成。

根据我们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以下的一些办法可供借鉴。

首先必须调查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并根据具体的专业制订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融合计划。教学必须讲究有的放矢,如果失去了针对性,盲目地展开,那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并且学生的专业种类繁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差别可能十分巨大,与不同的专业融合内容自然是不同的,因此在融合之前必须要先做好调查工作。这些调查既可以针对在校生,也可以邀请已毕业的学生参与。在校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教育对象,他们的意见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不过,与之相较,已毕业的学生作为过来者,他们也许更清楚需要从公共基础课中获得什么知识。我们可以把两者的意见结合起来考虑。在调查了解中,当然必须要熟悉这个专业的整个教学计划。在掌握了学生的专业方面的信息后,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并结合公共课教学的具体情况,诸如课时、开课时间等制订融合的计划,最重要的是确定融合的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而不是教师一时的兴趣。

邀请相关系的专业课教师,根据对方课程进行的状况,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比较而言,专业课教师显然比公共基础课教师更了解专业,因此,在双方融合的问题上,如果能得到专业课教师的支持那就更好了。最好的方式是邀请专业课教师加入融合教学,或者公共基础课教师加入专业教学,组成教学团队或小组,共同商议融合的教学计划。我们曾经和服装工程系教师合作,他们有一个专业课教学的内容是以中国的“道”为主题设计服装。在课程设计之初,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就密切合作,共同商议制订教学计划,在专业课中专门安排了公共基础课教师讲授我国“道”的有关知识。有学生反映,最初接触到这一主题时根本无从下手,经过公共基础文化课教师讲解后,自己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了很多服装设计方面的想法。学生们都认为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在专业课中安排有关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形式比较新颖。而在课程最后的作业展上,学生的作品十分出彩,受到了观展师生的好评。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意识地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英语教学,我们根据服装工程系的具体情况开设了“服饰英语”;比如根据学生创业的要求,我们在职业道德课程中安排了《合同法》方面的内容;比如大学语文教学,我们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尽量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文章。我们考虑到学生对艺术家更感兴趣,于是选择黄永玉、吴冠中的文章;历来讲到苏轼的散文都会选择《赤壁赋》,而我们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选择了另一篇苏轼的散文《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这样的选择,使得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的内容与他们有更多的联系,因此,他们更有兴趣去学习。

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该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比如我们大学语文课的作业,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反映地方文化为内容,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手绘完成。由于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绘画水平的机会,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作业的质量非常好。我们也通过这个机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结语

通过努力,我们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的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公共基础文化课的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3(1).

[2] 刘俐e.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管理及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学研究),2007(8).

[3] 孙中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上一篇:基于PDCA循环的现代质量管理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工业设计:“一元钱”撬动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