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刍议

时间:2022-09-28 09:29:11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刍议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广大数学教师就如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初中数学从课程的安排上来看,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推理的严谨性等特点,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问题一般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此,在对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应当仅仅讲授数学知识,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原型的分析和抽象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加强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另外,老师还应当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过程,研究思维活动的规律,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数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进行学生思维锻炼的过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既能吸收书本的知识,又能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能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又能具有发散思维实现触类旁通;既能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能总结规律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学生心理素质包括以下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学生的心理负担较轻,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戒心,不担心会受到老师或家长的责备和苛求;其次是指学生心理的自由,即较少地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在课堂内外均可以自由地进行思维表达。

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主要把握好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能够自觉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营造活泼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可以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完成学习活动;其次,应该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最终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优秀意志品格;第三,老师还应该更新观念,与学生经常沟通,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思想观、价值观还不十分健全,容易出现各种波动,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转变角色,与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素质教育改革方案中也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求老师摒弃以往的题海战术,提升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仅以分数论高低的评价模式,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对数学教学工作进行改善。第一,要把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结合,使学生的知识可以融会贯通,形成体系,将自己掌握的各种方法、理论和手段进行综合运用,增强创新能力;第二,要把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进行结合,老师应当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将之穿插到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创新品德、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无私的科学奉献精神;第三,要把数学教学与校园文化进行结合,老师要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将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过分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初衷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必须要对其加以改进。老师应该在保证日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从而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此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以启发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知道学生适当运用数学模型,对问题本质加以提炼和抽象,从而运用课本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加以解决。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编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数学模型,从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参考》2003,11

[2]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2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中的反思性教学 下一篇:民族地区小学美术课中的愉快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