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28 05:30:38

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

物理习题课教学是巩固基础概念、掌握基本规律的重要环节,是对物理基础概念、基本规律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在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物理问题的整体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审题,进而加强学生的立体思维。在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分化现象,总是从初中物理的习题教学开始的。由于没有一种有效的习题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从做不对习题开始,然后慢慢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出现两极分化。 因之高效的习题教学可以起到深化、活化知识,巩固概念、规律,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理解每个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通过知识的总结和概括,使学生把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有层次的结构体系,以便于在解题思维过程中提取和运用知识。选取例题时要选用典型例题,通过例题使初学物理的学生掌握理解物理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打好解题基础。

二、针对实际,找准 “学生知识水平差异”

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有所差异,同一班级中不同的学生个体的现有认知水平、智力、学习习惯等也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能否准确的找出学生的“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就成为教师能否充分利用“学生知识水平差异”理论实施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发现学生的“学生知识水平差异”也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能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如:课前设问、课后作业、小测验、设计学案、与学生谈心等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生知识水平差异”,来发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而找到学生的 “学生知识水平差异”。通过对学生的多方面的了解,教师就能在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学生知识水平差异”。

三、 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 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五、习题练习与激发兴趣相结合

习题练习时不能让练习太枯燥,枯燥的练习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失去了学习兴趣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在设计习题时,不仅仅是要考虑习题的难度,和习题的设计技巧,也要考虑习题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习题教学与激发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习题教学的同时也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上述之外,在习题教学中,还要经常采用学生讲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正确与设误相结合,或者巧妙变更物理条件,从而改变物理问题类型;或者将问题推广成一个普通的规律等等,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立体思维。另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做的习题分类,概括出一般规律和特殊方法,从而系统物理知识,以便牢固记忆。物理每一章都有一定量的典型习题,教师除了课堂上直接选取一些习题讲解之外,课后也经常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型,总结经验,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物理习题课的教学,通过展开多种形式的活动,既可以起到归纳、整理,掌握知识的作用,又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巩固知识,培养提高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语文教学要结合社会实践 下一篇:浅析大学英语影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