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9-28 02:25:51

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通过了解学校教学体制、教师状况、学生现状及社会需求,结合易语言特性,我们提出,在普通农业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应该立足实际,大胆引入易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关字键:计算机基础教育;易语言;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03-0027-04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IT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普及和渗透呈现多样化,一个大纲、一张试卷已不能涵盖社会对计算机的所有需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新的变革和挑战。北大、清华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现状和社会需求率先进行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一场以需求为导向、立足各校现状、面向应用、服务于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悄然进行。

作为普通农业高等院校,如何面对这场变革,适应需求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并“不是每个学校拿出来的教学计划看起来和清华、北大的差不多才算是合格的”[1],生源的固有素质、学生面向的就业市场、现有的办学基础与清华北大有着明显的差异。我认为,普通农业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不唯权,不唯上”,要以需求为导向,立足现状,“面向实际,面向基层”[2],大胆引入易语言教学。

1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体系结构与教师状况

1.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体系结构

目前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二层体系结构: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由两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和“VB程序设计”,分一年进行开设,统一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教师施教,虽然文科与理科稍有差异,但基本上是统一大纲、材、统一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采取计算机等级证与学位证挂钩;第二部分是近年来增设的以Office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作为公共选修课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主要是深化办公软件的教学,所以仍然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也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施教。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在专业上的应用教育,一般是一门课程(极少量专业开设两门课),如农学类专业开设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在草业科学上的应用、在兽医中的应用;工科类专业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文科类专业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财务管理等,这类课程与专业结合紧密,一般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施教。

1.2承担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教师结构及其变化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由计算机专业老师和非计算机专业老师承担,而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由计算机专业老师承担。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起步较晚的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因此我校计算机专业老师的学历、职称、年龄普遍偏低。计算机专业老师主要集中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一支平均年龄将近三十岁的年轻且可塑性大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学历教育、人才引进,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正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使得目前大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时选择了生物信息学、管理学(信息管理方向)等专业,逐渐将信息技术与专业融合,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提高自身学历的过程中也逐步实现了“专业化”。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明显提高了其教学与科研水平。有些学科,如艺术专业、机械制造、园林设计等没有计算机的介入甚至无法生存、发展,使得既懂专业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专业复合型年轻教师大量涌现,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也逐渐增强。

2 当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学生的需求

我校本科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由两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发展、使用与维护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常识,“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结构基本合理,因此,我们重点放在“VB程序设计”和近年来增设的公选课程上。主要了解学生对知识获取的主观愿望和对VB课程的认知程度、了解VB课程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在学习VB语言课时存在的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目前已增设课程的认可度和自身的需求,就这五个方面我们对非计算机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本部和独立学院两组进行,调查对象为已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的本科大一学生和已接触社会返校进行论文答辩的毕业生,每组按文科类专业和理工科类专业分别对大一和大四毕业生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1) 学生大都希望将来能用自己所学计算机知识来处理学习、生活或未来工作中的事务,两组数据有些差异,年级间几乎接近。非常希望的本部都在70%以上,独立学院的至少也达到49%,不希望的比例一般在3%以下。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相当高,有主观的愿望和能动性。学生对VB语言课程的认知程度也较高,认为该课程对今后工作非常有意义和有意义的在97%以上,毕业生和大一学生也几乎接近。

(2)VB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学习障碍来自语言与数学逻辑,学生期望开设一种全中文环境的语言。学生对VB课程掌握了所授内容20%~30%的占31%~39%,40%~50%的占42%~45%,理工科类学生比文科类学生稍强,但总体来说,80%以上的学生仅能掌握所授内容的一半不到。学生学习语言的障碍主要来自语言和数学逻辑,文科类与理工科类两者有差异,文科主要表现在数学逻辑,而理科则表现在语言上,但这两者之外的因素都低于4%,毕业生与大一学生间、本部与独立学院间几乎无差异。因而在是否期望开设一种全中文环境的语言时,认为非常希望和可以尝试开设的占95%以上,但态度谨慎。

(3)学生从就业与工作的角度考虑,除了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外,更多地关注办公软件与常用工具的学习,其次是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与网络和多媒体相关的知识的掌握,本部与独立学院的差异不大;理工科对程序设计与数据库更为关注;但大一学生与毕业生的需求差异显著,毕业生对计算机的需求明确,是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反映,同时也说明学生就业的社会层面不高,对计算机知识没有深层次的需求。

3 立足实际,更新观念,勇于实践,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

基于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生自身需求及社会信息化、网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考试形式,提倡文科与理工科间差异教学,进一步淡化“公共”概念,促进“专业化”发展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根据不同专业组织差异化教学,提高计算机语言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破常规意识,大胆引入易语言,提高计算机语言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采用全英文的编程语言,而且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都是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观念已根深蒂固。我们应该“不惟上、不惟外、不惟书,只惟实[2]”,正确面对生源现状和社会需求,更新观念,大胆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用易语言,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语言的简单、好学、功能强大、无需英文基础,降低了学习计算机语言的门槛,全可视化的编程环境可以帮助初级用户理顺程序设计思路、明确逻辑关系、提高解决编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克服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两大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易语言支持现有的先进编程理念和技术,与现有其他编程语言能够相互融合贯通,可以为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语言扫清理论障碍。

上一篇:“软件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下一篇:高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