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解析

时间:2022-09-27 08:31:55

绿色建筑解析

摘要:根据建设部的相关规定,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关键字:绿色建筑、低碳、环保、循环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绿色建筑概述

(一)概念

绿色建筑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对建筑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结构、色彩等方面的考虑,其逐渐转变为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这意味着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看待,而更被视为生态循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份。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概况

2006 年,中国建设部与质检总局在建设节约型和资源环保型社会的政策背景下,联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5-2006(下文简称《标准》),在“建筑节能三步走”基础上增加了“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内容。《标准》是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通过明确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标准》确立了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

2007 年,国家又推出了《绿色施工导则》,为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控制指明了方向,同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并于 2008 年 4 月 1 日起实施,大大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同年 8 月,原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开始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14年4日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408号公告,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至此,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同时废止。

二、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的。

(一)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变化说明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该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和试评,借鉴了有关国外先进标准经验,广泛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修订后的标准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评价阶段更加明确,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整体具有创新性。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目标。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实施顺应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新该标准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标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 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4.整评价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评分,并以总得分率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相应地,将旧 版标准中的一般项改为评分项,取消优选项。

5.增设加分项,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6.明确单体多功能综合性建筑的评价方式与等级确定方法。

7.修改部分评价条文,并为所有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分配评价分值。

(二)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高与创新。其对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

1.适用建筑类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适用范围,由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其确定依据是:

(1)由近些年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实践来看,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业、各类别建筑践行绿色理念的需求不断提出。截至2012年底,742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已有医疗卫生类5项、会议展览类9项、学校教育类12项,但具体评价中却反映出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对于这些类型的建筑考虑得不够。(2)近些年先后立项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GB/T50908-2013、《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已报批)、《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针对特定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对包括上述建筑类型在内的各类民用建筑予以统筹考虑,必将有助于各国家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3)项目试评工作也纳入了4个医疗卫生类、5个会议展览类、7个学校教育类以及航站楼、物流中心等建筑,初步验证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对此的适用性。

2.评价阶段划分

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要求评价应在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但在随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建科综[2008]61号)中,已明确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规划设计或施工阶段,有效期2年)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期3年)。而且,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了这种分阶段评价的可行性,以及对于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作用。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评价阶段上也作了划分,便于更好地与相关管理文件配合使用。

具体方法上,根据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结果,有66.3%的反馈意见同意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两章的内容仅在运行阶段评价。基于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将设计评价内容定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5章,运行评价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运营管理”2章。

3.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大类方面,在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

具体指标(评价条文)方面,根据前期各方面的调研成果,以及征求意见和项目试评两方面工作所反馈的情况,以标准修订前后达到各评价等级的难易程度略有提高和尽量使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为出发点,通过补充细化、删减简化、修改内容或指标值、新增、取消、拆分、合并、调整章节位置或指标属性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定级方法

根据对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修订意见和建议,修订组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确定了采用量化评价手段。经反复研究和讨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评价方法定为逐条评分后分别计算各类指标得分和加分项附加得分、然后对各类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并累加上附加得分计算出总得分。等级划分则采用“三重控制”的方式:首先仍与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一致,保持一定数量的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其次每类指标设固定的最低得分要求;最后再依据总得分来具体分级。

严格地讲,上述“各类指标得分”和“总得分”实际上都是“得分率”。因为建筑的情况多样,各类指标下的评价条文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建筑,对某一栋具体的被评建筑,总有一些评价条文不能参评。因此,用“得分率”来衡量建筑实际达到的绿色程度更加合理。但是在习惯上,“按分定级”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在“基本规定”章中规定了一种折算的方法,避免了在字面上出现“得分率”。

三、基于全球范围的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成本分析

绿色建筑“软成本”是指购买那些并非构成建筑本身的物料或服务的成本,但这些物料或服务却是建筑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包括建筑费、设计费、验收及许可费用、律师和评估费、环境认证费、贷款利息、会计费、保险费、税费、营销与项目管理费。“硬成本”是指购买建造建筑所需有形物料的成本,包括购置土地、建筑结构、制成品、材料和景观的费用。

下文所讨论的大部分成本是指设计成本(主要包含建筑设计与咨询费用)和施工成本(建筑结构的建造费用本身),不包含土地购置费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的实际成本费用出现了0%-12.5%的下降(各种成本费用数值取平均值)。实际成本费用数据来自多种建筑类型,包括办公室、住宅、学校、仓库、银行、超市、卫生中心、社区设施、学术建筑和公共建筑。

这些数据将符合规范建筑的成本作为基准线,而这一基准线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国或当地法规的先进性。这些案例研究样本所在国均拥有环境认证系统和强大绿色建筑委员会,旨在推进该国绿色建筑项目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合规建筑成本的基准线将不断提高,使其与绿色建筑之间的成本差距逐渐缩小。部分未将绿色项目加入其建筑法规的国家可能会发现其建筑成本费用远高于上述国家的建筑成本。

多个研究表明绿色建筑的成本未必更高,以合规建筑的预算建造绿色建筑是可行的。事实上,某些研究中也列举了一些绿色建筑成本低于认证建筑成本[7]的案例。不少研究人员曾就降低绿色建筑成本提出建议,其中包括:

• 从项目开始便将绿色策略融入到预算之中,避免使用成本更高的附加策略;

• 雇佣有经验的设计和建设团队;

• 从设计前阶段到后期入住使用集成建筑设计模型(IDP),使客户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让所有咨询顾问人员从项目开始就参与其中。

无论就创造有形的可持续发展效益还是提高项目成本效益,在项目开发中使用集成建筑设计模型(IDP)都相当重要。同时,采用该模型的建筑从项目开始便将未来考验、复原能力和生命周期考虑在内,为建筑带来了长期的利益。戴维斯・兰登于2007年[11]出版的研究发现“……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平均成本差异并不显著”。同时,他还证明了建造绿色建筑并不一定意味着额外成本。越来越多项目团队以非LEED认证建筑的预算建造了LEED认证建筑。对于绿色建筑而言,最大挑战是让人们认识到绿色设计并非在常规建筑基础上堆砌技术,而是一门需要新思维方式的综合设计学科。

相比传统建筑,像“零碳”这样强势项目的设计和建设成本增加了12.5%。但是最近10年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经认证绿色建筑的成本仅提高了0%到4%。获得更高级别认证的建筑成本增加了0%到10%(例如BREEAM的最佳、LEED的银级/金级、以及BGM的金级/金加级);获得最高级别认证的建筑(如BREEAM的优秀、LEED的白金级、BGM绿色标志的白金级和“零碳”)成本增加2%到12.5%。

四、我国既有绿色建筑统计分析

截止2013年,我国绿色建筑通过比较可知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有绿色建筑项目通过了评审,但地域差别明显,以沿海城市较多,近年来,绿色建筑向内地发展的趋势也比较明显,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2012 年前后绿色建筑均有了较快的发展。

影响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要素因建筑类型以及星级差别而不同,2008 年~2010年中绿色建筑对于室内舒适度的要求不断上升,导致室内环境控制成本大幅提高,2008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对绿色建筑样本进行了增量成本统计和分析。

经过三年的发展,绿色建筑标准、评价、设计、产品、人员趋于理性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绿色建筑产品由原来的新技术变为成熟技术、由原来不为人知的高科技变成了人人尽知的常用技术,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也随之降低。加上居住建筑趋向产品化,更多住宅是装修交付,因此对于绿色建筑达到更高星级有了基本方案,增量成本也随之下降。

经过对近100个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统计样本中采用了五项技术:保温材料加厚、节能外窗、能耗模拟优化、节水器具和隔声设计技术;透水地面和智能化系统采用的项目比例均为 98%,透水地面技术在其他两个项目中也有采用,只是未能达到《标准》要求的比例;高效光源的应用比例为 93%,在部分一星级的住宅项目中没有应用。局于前几位的技术有,保温材料加厚、节能外窗、能耗模拟优化、节水器具、隔声设计、透水地面、智能化系统、高效光源、地下空间开发、绿化喷灌、雨水收集利用等。

开发商作为一个企业,它的首要目标就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开发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其决策的核心驱动力。在做建筑开发决策时,开发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是影响绿色建筑开发决策的一个重要指标。

来自开发商内部的绿色建筑开发驱动力除了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外,企业的长远战略及价值取向也是驱动企业绿色化的一种动力。受到社会舆论以及环保运动的影响,开发商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企业开始逐步关注利润之外的其他内容,绿色价值成为一些目光长远的企业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在开发商的绿色价值取向下,开发绿色建筑是绿色价值的最佳实践,作为一个可被明确辨识的绿色实践成果,它比开发商其他方面的绿色实践更具说服力和信服力。因此,大势所趋,发展绿色建筑是对开发商来说是明智的选择,这也印证了我国绿色建筑由深绿走向泛绿的必然性。

上一篇:垃圾焚烧发电厂通风除臭设计 下一篇:略谈道路桥梁施工技术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