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9-27 08:25:35

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不仅要反映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而且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其评价指标体系应由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科研、校园管理四个维度构成,即环境和谐、人际和谐、教学科研和谐、管理和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校园 指标体系

研究背景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十七大做出了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的发展观、统一的发展观、平衡的发展观和文明的发展观,是高校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是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可靠保证。

国内现有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相关研究的不足。目前,一般性论述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果非常多,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全方位、多视角的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大多是从某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比如从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科学管理和系统构建的成果比较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发展作为高校建设的主题。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也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再次,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更是极为少见。现有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研究的缺失和现实的客观需要,提高了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性。指标是一种可以评估发展、确认挑战和需求、监督实施以及评估结果的有效工具,它可以显示与某个重要目标或动机相联系的某种事物的发展情况。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对高校校园建设认识的误区,解决“怎样建设”和“建设得怎么样”的问题,指导、督促、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这有利于科学客观地掌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为建立更加和谐的校园提供一定依据。

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其目的是要解决“怎样构建”、“凭借什么去构建”等问题,我们可以从构建的依据和原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把发展作为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

和谐的内涵。“和谐”本属于哲学范畴,引入社会和政治领域,产生了和谐社会的理想,成为人们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对和谐的概念,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钱伟超指出,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协调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体现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圆满的状态。徐爱芳认为,和谐,就是要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甚至是矛盾性,不能用整齐划一的、绝对化的思想看待事物,必须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充分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冯自翔指出,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本质上是关系的反映。和谐并不是说没有冲突和矛盾,而是在矛盾和竞争中实现的动态和谐与平衡。

和谐校园的内涵。关于和谐校园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是以培养和谐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以师生和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校园为阵地,各种教育子系统及其要素间协调运转,整体优化,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全体师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安定团结、和谐相处的校园。也有学者把和谐校园表述为一种以和衷共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细节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综上所述,和谐校园是指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校园为载体的各种要素处于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的校园,是以人为本、公平民主、诚信团结、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校园。它表现为校园内外部环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教学与科研活动和谐、校园管理和谐等要素的有机统一。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是一个综合指标,对它进行考核和评价,必须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又要考虑师生认识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既要看到有形的标志物,又要看到无形的潜在因素;既考核工作情况,更注重考核实际效果;既考查近期效果,又追求长远效应。

量化性原则。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应该克服评价工作偏重定性的倾向,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为主,力求把考核内容与标准数据化,使评价工作易于比较,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系统性原则。由于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它关系到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园管理等各个方面。和谐校园建设指标体系必须能系统地反映和谐校园的诸多方面,系统和层次分明地反映和谐校园的真实状况。

开放性原则。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实现高校与社会发展和谐互动。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文明示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因此,我们应该接受社会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成效的评价,包括高校所在社区以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和评价,从而使和谐校园的评价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想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不仅要反映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而且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依据以上标准,笔者认为,其评价指标体系应由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科研、校园管理四个维度构成,即环境和谐指标、人际和谐指标、教学科研和谐指标、管理和谐指标。

环境和谐指标。如果把和谐校园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丰沃的土壤。校园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校园发展要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相适应。校园环境不仅包括内部环境的和谐,还应包括校园外部环境的和谐。因此,校园环境和谐指标应用内部环境指标和外部环境指标两方面来体现。

人际和谐指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的关系,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又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具体来说包括:教师及管理者之间人际和谐、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因此,校园人际和谐指标用“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这四个方面来体现。

教学科研和谐指标。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另一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与学术发展。随着大学的持续扩招,部分高校存在着扩招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造成师资队伍在学历、职称结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等方面存在着不和谐状态。部分高校不顾本校发展的实际,在科研上盲目攀比,科研上“重数量轻质量”、“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同时,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升温。教学成果是教学科研工作最直接的产品,其主要通过学生的成绩来显示。因此,教学科研和谐指标应该从师资队伍、专业设置、教学成果、科研管理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管理和谐指标。校园管理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科学的管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就难以开展。学校管理既要科学规范,更应体现人文精神,充分尊重人、相信人,要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构建刚性制度与人性化管理和谐统一的学校管理模式。它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包括对各部门的管理,对资源投入的管理,对后勤的管理,也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应该选取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后勤管理、学生工作这四项内容作为指标。

概言之,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科研、校园管理四个维度构成了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下面又可细分出许多二级指标。评价指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对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作者单位: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上一篇:外语院校国际化建设的要素分析 下一篇:建筑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