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危机预防处置探微

时间:2022-07-07 12:02:43

民族地区高校危机预防处置探微

【摘要】由于高校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当前高校危机的管理现状。民族地区高校更应结合自身实际,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科学危机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危机预防处置体系,着力把握好危机应急处置的政策法规尺度、程序操作尺度、稳妥渐进尺度、快速决策尺度、人文关怀尺度等。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危机 预防处置

民族地区高校突发危机事件诱因复杂、表现多样,只有深入分析、全面审视危机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正视危机管理上的缺漏,探索科学实用的危机管理办法,建立完善有效的危机干预处置机制,才能取得危机管理的预期效果。

民族地区高校危机表征

民族地区高校因其地理、经济、文化等差异而呈现出如下危机表征:

社会经济落后引发危机。民族地区高校大多远离中心城市,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功能薄弱、社会事业建设缓慢、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率颇高。

文化背景差异引发危机。民族地区高校基本上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高校师生在民族习俗、价值追求、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差异,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的误解、摩擦,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就会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政治敏感事件引发危机。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地处藏区的高校容易受到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干扰,如果教育不得力、应对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则会引发牵涉个别师生的政治性危机。

办学条件艰苦引发危机。与内地高校相比,民族地区高校经费紧张,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艰苦;另一方面,教师经济收入微薄,生活质量较差,社会地位不高。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各种困扰,教师的工作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大打折扣,而持续忧郁、消极的情绪会长期积聚,随时有可能引发危机事件。

办学定位盲从引发危机。在高校升级与合并潮流中,很多民族地区高校都受到了影响,在规模上盲目求大,在层次上盲目求高,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升格上,教学、管理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忽视了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各种积怨矛盾、纷争无暇顾及或草率应付,这无疑增加危机发生的机率。

地理环境特殊引发危机。民族地区高校多处于丘陵、高原地带,容易遭受山体滑坡,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袭击,因此自然性危机发生机率相对较高。

民族地区高校危机管理现状

近年来,扩招带来了校园人员过于密集、软硬件设施满足不了需求、行政化办学的低效率,各种制度管理流于形式等现象,这导致各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之后却得不到有效遏制,危机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民族地区高校领导及师生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首先,在危机管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如认为只有政府、大型企业、综合性大学才需要危机管理,在危机出现时才需要进行管理,危机管理只能是被动的管理;其次,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偏差;再次,缺乏对校内各层次人员进行危机管理培训。

危机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专门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缺乏制度化的危机应对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亟待建立,系统联动失效,心理干预不到位。

危机教育缺乏。主要表现在:危机意识教育缺乏,危机培训教育缺乏,危机实践教育缺乏等。

危机管理立法不健全。一方面,虽然国家宪法已对危机事态处理做出了规定,并先后又制订了一些有关处理公共紧急事件的法律。然而,这种危机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解决现代社会可能出现的高频度、多领域、复合性的危机事件。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缺乏一部完整和统一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由于没有相对应的法规可资遵循,民族地区高校在处理校园危机时只能凭借对现有国家法规的延伸性理解,依靠处理者的个人素质、判断分析能力和的社会经验做出决策。

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常态运行、快速反应的组织机构,缺乏协调配合的监测操作规程,缺乏训练有素的专门人员,等等。

危机管理内容单薄。民族地区高校危机管理主要偏重于防盗、防火、防骗、防抢、交通安全、用电安全、防滋扰等方面,还有许多内容没有涵盖,师生非常缺乏危机判断、常识,更不具备应对危机的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危机预防处置

民族地区高校具有的诸多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危机预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培养危机意识。首先,民族地区高校领导要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危机意识,把危机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在宏观上把握厘清、科学规划,在微观上层层落实、不留空档。其次,加强对师生的危机意识的教育与培训,防患于未然。例如经常性地开展“危机事件模拟”,这有助于培养广大师生的危机意识。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增设开设危机教育管理的相关课程等形式,向广大师生宣传灌输危机安全知识。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危机预防训练,提高师生处理危机的能力,要将有可能发生的危机及其应对措施,如流行传染病预防、食物中毒时的紧急自救以及防火、防盗、防灾等其他相关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编印成危机管理手册,发给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使其对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及应对办法有系统了解。

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制。首先,组建校、院(系)两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两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校、院(系)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和其它危机事件,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具体的危机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领导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应当写入学校书面危机管理计划之内,组长应当把角色和职责分配到每一个小组成员。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定期会面,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当危机出现时,紧急开会,制定策略和标准化的应急程序。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应当成为高校的一个常态非编制组织,领导小组所有成员都应该接受危机管理的相关培训。其次,制定高校危机管理政策和标准化操作程序。两级危机领导小组应当准备、做好下述事宜:对高校可能产生的“危机”制定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框架,从而便于区分复杂情境下哪些是危机;回顾并预测本校可能发生的具体危机情境,然后制定一个危机核对表,对本校可能出现的危机进行分类;依据危机情境,为可能涉及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制定具体的解决策略,标准化操作程序以及行动方案。再次,制定和完善高校危机事件处理制度。危机预防阶段,两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要执行两大任务,即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爆发的危机,要准确快速地认识、评估,为下一阶段的危机事件处理做好先期准备工作。

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要配备危机管理必需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不断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师生的权益,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尤其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爱、理解、尊重,防止偏激冲动引发的危机事件发生。

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师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学校领导要深入到师生中去倾听他们心声,解决实际问题、疏通情绪;另一方面,辅导员及专业教师要切实担当好传道、授业、解惑责任,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有效化解学生的心理积郁。

民族地区高校危机处置

民族地区高校危机处理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以下尺度:

在危机处理中把握好政策法规尺度。高校危机处理既需运筹帷幄、把握分寸,努力将各方面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规、政策,不能盲目决策,胡乱表态,如遇到学生伤亡事件,不论是发生在校内还是校外,首先要分清责任,如果属于学校原因,就需按照相关政策法规予以物质赔付和精神抚慰,如果不属于学校原因,则应给予适当的人道主义关怀。

在危机处理中把握好程序操作尺度。这就要求各级指挥人员守规矩、讲程序,层层负责抓落实。通常,危机事件发生突然,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要使危机管理机构人员立即行动,各自到位,分工合作,切忌不按规程操作,使处理工作陷入被动。

在危机处理中把握好稳妥渐进尺度。当危机来临时要保持冷静,戒急戒燥,更不能草率从事,要在对危机事实充分考量的基础上,多方论证,科学取舍,避免因被表面假象蒙蔽而采取看似快捷可取的决策行为而带来更大的危机。

在危机处理中把握好快速决策尺度。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危机处置中要急中生智、处乱不惊,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信息,听取不同意见基础上快速决策,落实责任,果敢行动,避免因优柔寡断、指挥失误而错过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在危机处理中把握好人文关怀尺度。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校方应当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切忌以权力压人、态度粗暴、激化矛盾、扩大事态,要站在维护师生、员工利益角度全面考虑问题,以平和态度、中肯的语言与之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工作理顺情绪,卓有成效地处理危机、消解矛盾。(作者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本文系四川教育厅“民族地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JS07―48)

上一篇:网络经济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下一篇:广州亚运契机下城市文化营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