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的跨学科综合研究

时间:2022-09-27 09:48:22

音乐教育中的跨学科综合研究

摘要: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关注音乐本体的把握,还将更加注重音乐教育中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加强音乐与文学、美术、历史、地理、民俗学、戏剧、舞蹈,等等相关的文化交叉与互渗,实现艺术和科学的交融、人文与艺术的对话,从根本上将音乐课从学科教育的轨道向着全面育人的轨道上转移。这种转移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改变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现状的需要,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音乐;跨学科;相关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53-03

高等音乐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既要关注音乐本体的把握,还要把音乐置于整个艺术领域中,将音乐课从学科教育的轨道向着全面育人的轨道上转移。这种转移意味着音乐课要有一种不同于学科教育体制下的全新特征,那就是:音乐课要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以学科的相关文化为支撑,从而形成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育人的新型音乐教学体制。因此,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在音乐教学中承载着更多相关文化的教学,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理解和把握“跨学科综合研究”之内涵

纵观古今中外早期的学科教育,都不是以培养专家为目的的专门教育。在西方,作为博雅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古希腊的“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教育,曾支配了欧洲教育达一千五百年之久。中国古代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也早就体现出跨学科综合发展的模式。但此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及学科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的专门化日益显著。而事实上,各种知识像一张网似的,网孔与网孔之间互相关联。蔡元培,这位开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大师,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就十分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他心目中的大学教育是一种“文理融通”的教育。他主张美育与智育并重,并以此为新教育之纲要。古代尚且如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如此。艺术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它要求从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到品味、从风格到意蕴都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因此,仅靠某一方面的技能是难以成为真正优秀的艺术家。科学始于创造,艺术崇尚创造,科学和艺术所共有的创造性,是两者能够携手并进的坚实基础,而想象力则是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粘合剂,同时也使得艺术对科学发挥重要影响成为可能。音乐教育中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就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引入相关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到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学科的联系,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受教育者更透彻地领悟音乐与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孪生和互证关系,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互文和生发关系,这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跨学科综合”具有信息含量大、知识层面广、参与性强的特点,涵盖了文学、美术、历史、地理、民俗学、戏剧、舞蹈,等等相关的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而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活动,在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二、音乐与文学相结合

在整个艺术系统中,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且处于基础地位。不少艺术门类都离不开文学。音乐具有超常的想象力,文学富有很深的理解力,文学修养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对音乐理解的深浅,而音乐超常的想象力又直接牵动着文学的创作灵感。在音乐中,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许多音乐在标题等方面经常有文学的因素。音乐虽然不能再现文学作品的内容或场景,但却能使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和精神得以升华。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会随着其文学修养的加深而更加透彻。音乐和文学都来源并一起反映着生活、反映着主观和客观世界。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这门艺术的感性认知,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气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音乐与美术相结合

荀子云:“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音乐与美术的意境是相通的,“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我们可以从音乐节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旋律的流动以及曲式的结构等音响中,想象和联想到画面色彩的明与暗,线条流动的直与曲以及整体的构图与布局等。达芬奇,不仅是绘画大师,他同时也是位通晓音乐的艺术家,他认为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但它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首先,音乐与绘画都有节奏;其次,音乐与绘画同样具有比例关系;再次,音乐与绘画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之中。他的见解得到众多艺术家的认同。作曲家德彪西深受19世纪末印象主义绘画新颖画风的触动和影响,以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创立了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流派。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常常将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带入他的音乐作品中,如弦乐五重奏《升华之夜》、独唱剧《期待》、配乐说唱《月迷彼埃罗》,等等,都以无调性的旋律、十二音的构造、音乐的织体等各种音乐手段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

四、音乐与舞蹈相结合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舞蹈总是要与音乐共生共存的,音乐是舞蹈这门艺术的生命。音乐与舞蹈相比较而言,在表现手段、展示方式和感知方式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但音乐与舞蹈之间存在许多的共同点。首先,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抒情性,而且两者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艺术,正是由于两者的同步进行和有机结合,才产生了可视、可听的舞蹈艺术。其次,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渲染情绪,帮助揭示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和富于魅力。它们就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五、音乐与戏剧、影视艺术相结合

戏剧与影视艺术本身就是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摄影等因素的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对影视画面、内涵的提炼,影视是对音乐情感的扩展。电影电视的画面是具象的,音乐则是精神层面的,是对画面的升华。因此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它们相互扶助、相互影响。优秀的影视作品为音乐加入情感内核,使之更加动人,而优秀的音乐则令影视作品飘逸灵动、回味无穷。音乐与戏剧、影视等艺术的结合,对艺术创造的情节性和戏剧性都有进一步的感知和理解,还能增强音乐思维的逻辑发展。由于现代学生音乐审美的需要,音乐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宏观层面出发,将音乐与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有机地综合起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直观的视觉艺术联系在一起,构成同一主题,使学生们通过听、唱、奏、看、编、演等形式,真正实现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达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目的。

六、音乐与建筑、园林学科相结合

建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人们是从它的均衡、对称、布局等各种形式中去体验其美感的。而建筑中的均衡、对称、比例等造型特点,同样也在音乐中得到了相应的体现。梁思成、林徽因先生曾说过:“一柱一梁的连续重复,好像四分之二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立面节奏,则似四分之三的华尔兹。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建筑并非音乐,但建筑的形式语言和音乐十分的相似。从欣赏它的外部造型到欣赏它的内部布局,类似欣赏一部交响乐,先是酝酿情绪,逐步的加强印象,最后达到高潮。黑格尔说:“艺术的起点是建筑”,“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充分说明了音乐与建筑不但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而且也具有相似的审美观念。因此可以说,建筑的审美也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从欣赏门廊到走进大厅的艺术处理就像音乐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渐弱、休止这一过程一样。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无形的建筑,建筑是有形的音乐。

七、音乐与历史相结合

音乐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离不开音乐的声音。从反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辛亥革命歌》,到北伐战争期间响彻云霄的《国民革命歌》,在慷慨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和《毕业歌》的引导下,多少热心青年投身于救国救亡的革命洪流中;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诞生了《国际歌》,苏联卫国战争中到处传唱的《喀秋莎》,法国的国歌《马赛曲》,表现了1792年法国马赛的义勇军在歌声和鼓声的激励下,开赴巴黎参加保卫祖国战斗的历史事件。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以恢宏的气势成功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雄伟气魄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正所谓时代如歌、历史如歌,通过对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在使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美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加深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音乐教育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就是要使学生在多种艺术融合与比较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悟,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更出色的审美能力和更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重要的是体现了新型的音乐教学体制,是正确实施音乐中学科综合的基础。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综合,其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发散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在更广阔、更自由、更生动的文化背景下体验、理解并学习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引领和点拨,在课堂上适度地展现人类知识的横断面和全景图,实现艺术和科学的交融、人文与艺术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更深层次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品位,使学生们在知识和艺术的殿堂中享受美的教育和熏陶。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63,136.

[2]扎哈诺夫.舞剧编导艺术,艺术特征论[M].北京:艺术出版社,1986:361.

[3]吴祖强.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他[J].舞蹈,1996,(04):16.

作者简介:赵少英,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工作。

上一篇:专家详解楼市“怪象” 下一篇:盖茨遭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