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感想

时间:2022-09-27 09:02:01

音乐创作感想

音乐创作包括声乐作品(歌曲)与器乐作品(器乐曲)的创作两大部分。

一、“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结合

“主旋律”作品系指反映社会重大题材、表现时代重大主题以及涉及人生、历史重大问题与人类命运的作品。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音乐创作,都十分看重“主旋律”的作品。整个世界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史,也以“主旋律”作品为其闪光点,构成辉煌的篇章。例如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曲《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进行曲《斯拉夫进行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交响乐《自新大陆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我国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等,都属于“主旋律”音乐作品的精品和经典。这些作品所表现的,都是时代、社会、历史、人生的大事件与大主题。

然而,艺术创作不是“主旋律”一枝独秀的孤家寡人的“一言堂”,而是多样化百花齐放的绚丽世界。在提倡“主旋律”创作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音乐创作的多样化,并使“主旋律”与“多样化”完美结合。

所谓“多样化”,系指除了“主旋律”之外的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一般以凡人小事、百姓生活、平民情感为主要标志。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也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月光》,各国顶级作曲家根据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一首爱情抒情诗《迷娘》谱写的百余首歌曲;我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唐代舞曲《霓裳羽衣曲》,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钢琴曲《庙会》、《二人转的回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都是多样化音乐作品的杰作。

“主旋律”与“多样化”互相交织交融,优势互补,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从而构成音乐创作的鲜活灵动、多姿多彩的大格局。

二、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艺术无国界,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全人类相通。因此,音乐作品走向世界,成为音乐创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成为衡量音乐作品成败得失、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事实上,许多音乐作品都是为全世界人民所共同欣赏、所共同拥有的。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三大歌王”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演唱的歌曲《我的太阳》(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段)、《饮酒歌》(歌剧《茶花女》选段)等,都为中国听众所熟悉、所喜爱。

同样,中国的许多音乐作品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所喜爱。例如民歌《茉莉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写进他作曲的歌剧《图兰朵》中;郭颂演唱的民歌《乌苏里船歌》,被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汪立三作曲的钢琴曲《东山魁夷画意》,被评论为世界级的钢琴曲,表现的是日本版画家东山魁夷美术作品的寓意,可谓是“曲中有画,画中有曲”;宋祖英演唱的民族声乐作品,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特别是她的主打歌曲《爱我中华》,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并一起引吭高歌。

但是,世界性与民族性也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与前提,即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另一方面,世界性又是民族性的目标和归宿。音乐作品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在民族性上下大气力、花大功夫、有大作为、获大成效。

作为世界性,音乐创作强调抒情性特征,以强化情感含量为创作主旨,世界各国无不如此;作为民族性,中国的音乐创作在强调抒情性共性特征的同时,又以独有的抒情方式——“意境”作为个性,来体现共性特征。

所谓“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中国各种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既有来自艺术创作者主观的“情”,也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即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情景一体,意境统一。

“意境”具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中国的文艺创作,包括诗、词、赋、散文、小说、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戏剧、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等等,都以“意境”为主要美学特征。在音乐创作中,这种成功的例证比比皆是。例如通俗歌曲《好大一棵树》、《两只蝴蝶》,民族歌曲《黄河泰山》、《长城长》等,都是景与情、意与境的完美结合。

因此,音乐创作首先要突出思想性,音乐作品对于德育和美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革命导师列宁,自幼就会弹钢琴;科学家爱因斯坦,自幼就拉一手好的小提琴。所以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同时,音乐的教育功能要寓教于乐,要潜移默化,要通过艺术性来实现思想性。

上一篇:创新秧歌的服装与道具 下一篇:浅析黑龙江钢琴作品《乌苏里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