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精神的再生

时间:2022-09-27 07:01:04

一次精神的再生

有幸入选“楚天卓越工程”,有幸能成为有限的几人参加和上海市长宁区开元小学的老师同课异构的活动,执教《那天》,把在华东师大二十多天里学到的理念活化到这次教学实践中去,让理论与实践有了一次精神的再生是我的福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我的体会。

一、备课,育人价值在哪里?

《那天》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8课,两处的单元主题都是“诚实守信”。所不同的是人教版是六年制,沪教版是五年制,学生在年段特点上稍有差异。

备课时我发现文本有两个破绽。一是课文所讲中奖的时间前后矛盾。课文的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我”放学回家路上,到了那家百货商店后,此时“一辆崭新的奔驰汽车将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中奖者”,是说“将以”,即快要做而不是已经做。二是未开奖已知中奖。领奖无须凭证。继续读课文的第6、7、8自然段发现,还没开奖“父亲”已经知道中奖,并且意欲领奖,父亲”在前文中已把大奖“汽车开回家来”,妈妈还能把“中奖的那张号码是05102”“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拿出来让“我”看。为什么奖已领的存根还在家中,那父亲领奖凭什么?某种意义上说这篇文章逻辑上是有错误的。

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经过反复的揣摩斟酌细读文本,我又发现课文的第4、5自然段写“父亲”和“我”在中奖时的动作、神态很传神,第15自然段写了车被库伯开走后“父亲”特别高兴,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五次“父亲”该留下奖品的理由却最终选择了“骨气”让库伯把车开走。

一周前到开元小学参观,休息时随意找了一两位学生抽读了几篇新课文,了解了上海的学生阅读水平比较高。基于学情,缘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此次教学定位在用教材教上。具体课堂上分为两个大板块呈现:

板块一:了解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写了几个人物,什么事?等)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再次整体感知全文,抓住主要人物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探究“父亲”奖品得而复失的心情变化。从而理清母亲说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奖品是留还是不留?

板块二:从孩子视角看奖品留与不留。请学生再读课文,各自为自己的观点在书上找依据。用笔勾画做记号或批注之后同桌交流各自找到的理由,全班交流各自找到的理由。在此基础上思考“父亲开车回家,我走路回家,谁走的快?可是父亲为什么会比我晚回家?父亲?”(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思考升华文本主旨)最后使人文主旨更明析化,“当库伯先生派人把车从我家开走时,全城的人看到了,听说了,他们会说什么?他们会想什么?”(写话)

从学生预习情况来看,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大意就能读懂,难点是文本主旨的升华,奖品该留还是不该留?学生在相互的争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极其活跃,真理越辩越明,在辩析中文本的主旨逐渐清析:母亲安慰家里的每个人,“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母亲的教育影响了家里的每个成员,“骨气”比金钱重要。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撞出了很多思想的火花。

实践证明此次教学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重心下移到学生,学生轻轻松松得到了发展,这得益于对教材准确的定位、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准确的抓住了教材的育人价值,凸显了学生立场。

二、反思,真教还是假教?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用横线画出时描写父亲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我的句子。

生:自读勾画。(师观察学生巡视)

师:请学生交流第一处描写父亲的句子。

生1:找到了句子读了出来。(生1读得很结巴。)

师出示:不一会儿,我望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但他的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带给他的喜悦。

师:读的有点紧张,不要怕请再读一遍。

生1:再读,(读的比第一次稍流利些。)

师:你感受到父亲的心情如何?

生1:父亲很不开心。

师:请把你感受到的父亲的不开心读出来。(生1再读句子)

师:他读的怎么样?

生2:他读的不好,没感情。

师:读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是应该读的明快些,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为什么要读慢点?

生齐:父亲的心情很不好。

生3:他没有把父亲的神情严肃,读出来。

师:(对生1说)大家的建议记住了吗?(生1点点头)

师请生1再读,生1读的比前一次好一点。

师:谁来评一下?

生4:他把一(yí)会儿读成了,一(yǐ)会儿。

师:是的,订正读音后,老师范读。

师:让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好吧?生1再读。(读的很重)

生5:父亲开车很不高兴,车是缓缓行驶,他读的太重了

师:(对生1说)愿意接受大家的意见吗?(生1愿意)

师:好,请你再读不要慌,不要怕。有信心就能战胜一切。

生1:读的很好。

下课后,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和开元小学的老师们就这个片段与我聊了起来。一部分老师认为从学生的成长来看,从生1不会读书,读不好书到会读书至会有感情的读书,成长是明显的。表面上老师是在指导生1,但是其他学生从生1身上也领悟到了读书的方法。一部分老师认为,为了这一位学生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不值得。(这儿不是教学的主要的精力所在,揣摩父亲的句子是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留与不留做铺垫,耽误了时间。)尤其是公开课不能这样上。

我个人认为,六次指导花点时间换来学生真正的生长是值得的,这儿读不好,领悟的不到位,学生对文本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体悟。课后,听开元小学的老师介绍生1是刚刚转来的学生,基础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什么是差生?博导范国睿教授说:“差生就是一节课一节课积累来的”。这次假若我对他已经暴露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对他是不公平的,也许他这一生都不会再喜欢读书,不知道怎样有感情的朗读。此处对”父亲”感情读看似闲笔,实是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揣摩,读中品味“父亲”行为背后的心理是什么?没有真正的体悟,后面学生精彩的生成是无从谈起的。在生1身上发生的事情,激励了他学习的高度热情,这儿从他在课堂上一直饱满的热情,精彩的发言,可以看出,他爱读书,他爱学习。这样一位学生都能有精彩的学习状态,他也投动了其他学生更加投入的学习。“教师最有能力的地方是帮助学生。(陆有铨教授)”教育的真谛不就是让我们眼里能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么?

三、重建,发展空间在哪里?

一节课有所得必有所失,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教学亦然,只有不断的反思与实践,教师才能更成功的明心见性。上海的课堂和我们本地比较起来是明快的,有的30分钟,有的35分钟,这次在开元上的这节课是35分钟,在35分钟内完整地上完一课书是很紧张的。因此这节课最后的写话是让学生课后去完成的。

重建这节课。一板块,在检查预习环节时,学生读懂的问题很多,与开元的老师交流时认为:有必要把记叙文的六要素强化下。我采用的是抓主要的人物理清课文内容的方法,人物清楚了,原因、经过、结果学生预习的也很清楚,对六要素没有强化。开元的老师认为应当强化。是否强化还应当找到依据。二板块,学生交流思辩奖品该留与不该留时,开始是无序的,混乱的争辩,有的认为该留,有的讲不该留,主旨最后是争明白了。课后我回想当时的课堂情形,如果及时的引导课堂的争辩先谈留或不留的理由,让课堂从无序走向有序是不是会更好些。

这节常规课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学生观,教材观,育人观。教育之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修炼之路,唯有不断的汲取丰厚的学养,历炼自身的修养,方能常走而弥新。

(王亚丽,湖北省名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优秀培训者,枣阳市“王亚丽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上一篇:让课堂充满生命色彩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