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真爱育人能力的专业修炼

时间:2022-09-27 06:11:35

农村教师真爱育人能力的专业修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4-0054-03

教育是以心灵培育心灵,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生命培育生命的活动。在面对留守儿童这个规模越来越大的特殊群体背景下,以“爱与感动”为核心的真爱育人能力修炼,便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一、留守儿童是农村教师必须直面的群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

(一)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留守儿童生活在十分艰难的环境条件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学习问题。由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留守儿童通常学习兴趣不高,动机不强,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控性较差,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佳。

第二,身心发展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能及时从父母那里找到情感的支持,在学习中出现一些差错也不能得到及时教师的引导、纠正,因而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例如,他们常常缺乏安全感,自卑锁闭,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对父母充满怨恨,害怕被人欺负或歧视,爱挑衅、易冲动等。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道德品行上易发生消极变化。例如,他们常常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搅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安全问题。由于有效监护的缺失,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例如,由于祖父母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疏于监管,加上安全意识淡薄,这常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或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湖北阳新县一个七岁农村男孩,因其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留下他和年迈的爷爷。由于平时基本没人管,男孩仅因生疥疮演变成严重败血症而最终夭折。

(二)留守儿童与教育的无奈

虽然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但是学校教育与管理缺乏针对性,让人倍感无奈。主要表现为:

第一,多数学校缺乏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留守儿童所进行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农村教师除肩负着教学、辅导任务外,还有繁重的家务负担,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特别关照留守儿童,特别是随着留守儿童队伍的日益庞大,他们则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堪承受之重。

第三,存在着学校与人管理上的“失控区”。有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绝大部分孩子是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这样就导致了学校与人管理上的“失控区”,在这个“失控区”间,“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例如,在某农村学校初三年级有个名叫宋小丽(化名)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而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便把她长期寄养在姑姑家。宋小丽经历了家庭破裂和亲人分离双重痛苦,原来聪明活泼的她变得自私、沉默。不愿别人提起自己的家,甚至听到别人夸奖母亲这类话,宋小丽会仇视地盯别人两眼。老师曾多次与她交流,可她总是闭口不谈。更不幸的是,她的父亲在外因工伤致残,宋小丽无法面对这样的打击,竟吞服安眠药自杀,幸被同学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悲剧。

面对留守儿童如此严峻的问题,某农村小学校长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如果误了孩子,买单的将会是五年、十年后的农村社会。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我们能不能没有顾虑地把未来农村托付给他们。”

二、真爱教育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功能

(一)真爱教育的基本理念

真爱是在学校教育特定环境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由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道德感、理智感及人格魅力等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感。真爱蕴涵着教师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学生的期望,是进行和谐教育、人格教育的一种重要因素。真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高尚思想情感的突出表现。

真爱教育,是把真爱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也就是关于如何培养人对自身及其周围世界积极主动关心的思想、情感,及如何把他们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关心行为的教育。真爱教育不是外在强迫的教育,而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以个人内省和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实现人生幸福为目的的非理性教育。

(二)真爱教育的教育教学价值功能

第一,真爱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过程伴随着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促进教师去真诚地理解学生,缩短他们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这种建立在教师之爱基础上的信任感、亲近感,能使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所传播的思想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并易于转变成为他们本身的思想和要求。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成长有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观察、模仿和认同。儿童愿意模仿他喜欢的对象,认同他信任的对象。真爱是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是教师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成功教育的基础。

第二,真爱教育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事实证明,学生在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以后,常常会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当教师给学生以爱,当教师以自己热诚的感情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时,就会收到预想的或超出预想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真爱教育既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第三,真爱教育能够不断完善教师人格。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与意志品质、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行为的倾向性。教师人格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塑造教师完善人格是教师追求的崇高境界。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在实施真爱教育,会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

三、真爱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实施策略

基于真爱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功能,我们认为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农村学校教师大有作为,具体可以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第一,农村教师要勇于成为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我们知道,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包括幼儿园、寄宿学校等教育机构)中度过的,教师是除了父母、亲属之外与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在跟随教师学习知识的同时,他们还会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不自觉地将教师言行举止当作自己为人处事的参照标准。同时,教师也能通过每天与留守儿童的正面接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农村教师要主动地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来,让自己的真爱成为留守儿童心灵的依偎。

第二,农村教师要尊重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应重视个体的价值和兴趣爱好,不能把被教育者当成没有差别的物体一概而论。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问题,留守儿童也并不是天生的坏孩子。因此,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同儿童的家庭背景,注意关注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性,切记不能给他们贴标签。教师对留守儿童的真爱要渗透到日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同学是不同的群体,也就是教师的这种爱应该是“静悄悄的”。

第三,农村教师要学会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并设身处地去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因为只有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回应。例如,一些出现问题的留守儿童常常采取某种过激行为,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这种过激行为并不是为了寻求对自身的补偿,而是内心情感得不到合理抒发,内心想法得不到他人肯定的一种宣泄和反抗,为的是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这时候教师切记不能对他们进行训骂,而是要要以朋友的身份去主动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让他们感到有人愿意了解、关心自己,从而敞开心扉,与教师建立和谐、融洽、友好的关系。

第四,农村教师要加强留守儿童教育过程的双向互动。教师不仅要将自身的人格魅力转化为引发、激励被教育者自觉、主动学习的力量,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方式的艺术性。单向度、强制性的灌输无法达到教育目标的预期效果,过度强调对留守儿童的约束、管制和教育还会引起其反感。只有在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留守儿童才能够接受和认可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在双向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责任与使命,留守儿童期盼着教师真爱育人能力的修炼;爱心与真情,特别的留守儿童正期待着教师那份“特别的真爱”。亲爱的老师,您不就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天使”吗?

(作者单位:翠屏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四川,宜宾 644000)

上一篇:基于高效课堂追求的多元学习 下一篇:教师职业情感的生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