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绩效审计环境比较

时间:2022-09-27 12:36:26

中西方绩效审计环境比较

绩效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绩效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绩效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审计主体必须要客观地认识绩效审计环境,并了解绩效审计与其环境的融合度与摩擦,从而进行改进和调整,使二者相互作用达到和谐状态,这是我国绩效审计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我国绩效审计所处的环境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也必须从国情出发,认识目前的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法律环境等诸方面因素,才能使绩效审计与外部环境协调地运行,从而保证良性发展。

一、中西绩效审计环境比较

1.政治环境比较

绩效审计的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对绩效审计产生影响的审计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等制度条件。世界各国存在不同的审计管理模式,直接而具体的制约了绩效审计的行为效果。在不同的审计体制下,审计机关的权限、绩效审计的重心、独立性及组织形式等有所不同,不同的预算管理体制下,绩效审计的效果不同。

在三权分立的西方国家中,立法型的审计体制通过审计的制约作用,加强了权力制衡,并且保证审计机关在组织、经费和人员上的独立。审计机关独立于行政部门使绩效审计更有条件保持客观和公正,审计机关对议会负责。财政部门负责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编制则由与财政部门并列的行政管理和预算局负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为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审计机关的经费由预算编制部门确定,对预算执行部门或单位的业绩、效率进行审计有制度和经费保证。而司法型的审计体制则以审计法院为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具有最高法院的作用,这给予了审计机关很大的权力,增强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有利于现象。

我国则属于行政型的审计体制。国家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地方审计机关在业务上对上级审计机关负责,在行政上对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实行双重领导。政府行政权力比较集中,影响着绩效审计职能的发挥。财政部门既编制预算,又执行预算,缺乏制衡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

2.经济环境

绩效审计的经济环境是指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绩效审计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绩效审计是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发展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此,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如何,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上,是开展绩效审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

目前美国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体制成熟。财政支出庞大,重视经济活动效率、效果。政府和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分工明确,政府从事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目的在于保证经济的稳定和高效率协调运行,而企业则为追逐利润而存在。这种环境使得国家审计机关在20世纪70年代由合规合法性审计为主转向以绩效审计为主,审计力量主要放在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上。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阶段,经济相对落后,效益和效率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公有制为基础形成的大量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到位。大量的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单位的效益、效率观念有待加强,各种管理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影响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因此,大规模开展绩效审计的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3.法律环境

绩效审计法律环境是指对绩效审计产生影响的法律法规、执法环境、法制健全程度等因素。绩效审计所处的法制环境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作为社会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法制建设,包括法律法规的健全性及公民守法的意识;一是法律对审计的保护与授权。在第一个层面上,应该说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法律法规的健全性方面几乎不存在明显差别,但法制建设效果却存在很大不同。在西方国家,公民普遍尊重法律和规则,社会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较强,单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为审计机关集中精力进行绩效审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在中国,基本上处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时期,如果片面追求效率和效果,而放弃对法律、规章遵循情况的检查,就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由于绩效审计有关的立法是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前提。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它总是依法而建立,依法而开展,而不能自发地产生和存在。在法制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审计重心也不同,我国的绩效审计的法律基础比较薄弱。在法制尚不健全,经济秩序尚不规范的环境中,当前的审计重心仍然放在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上,而有关绩效审计的法律和法规却不多,真正适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尚未建立起来。而西方国家的相关的法律对审计机关应该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规定得非常详细。

4.科技环境

绩效审计的科技环境是指一定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技术手段对绩效审计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绩效审计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其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其绩效审计开展得较好。

当今世界己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使会计电算化、网络化成为时代的潮流,导致了审计线索的改变、审计内容的扩大以及审计方法和技术处理手段的变化。西方国家科技水平发达,绩效审计非常重视数量分析方法和决策模型研究,并融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广泛地以风险为基础进行绩效审计,充分利用各方面专家的专业技术,绩效审计的科技含量高。计算机的运用十分普遍,不仅对计算机系统本身进行审计,也将计算机运用于审计计划、审计管理、计算分析、审计数据库等方面,并且己向网络化审计发展,实现了审计电算化。

我国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仍然主要采用账项基础审计。由于绩效审计主要是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以账项为基础的审计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低,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开展。我国的审计机关大量采用传统审计方法,计算机主要用来归集数据,财会软件、审计软件、管理软件运用很少,仍然是一个手工化的劳动密集型过程。这必然增加审计人员和经费支出,审计效率不高,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我国绩效审计的启示

1.推进绩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绩效预算是指将经济活动绩效转化为可以衡量的指标,并以各项效果指标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其目的是促进政府、企业等组织加强责任,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支出的效率。目前西方很多国家都实施了绩效预算模式,实现了预算拨款与绩效配比,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绩效预算的成功经验,在我国逐步引入绩效预算的理念与做法,建立以结果为方向的经济活动的支出绩效考评机制和绩效预算机制,为绩效审计评价提供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同时,通过绩效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使社会各界不仅关注公共资源的投入,更关注公共资源的产出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企业等才会逐步从合规性受托责任转移到绩效性受托责任,为开展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和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的法制体系,既可以借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成熟的绩效审计规范、指南,也可以参考目前亚洲审计环境与我国类似国家的绩效审计经验,来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实际工作中开始注重绩效审计的立法,审计署将适时研究提出绩效审计相关的配套措施和相关审计准则。因此,政府对绩效审计的重视将会使我国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指日可待。

3.加强审计制度创新。结合当前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进行审计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整合审计机关内部有限的审计资源。例如按照审计目标组建审计职能部门或小组、团队,进行柔性管理,提高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和审计的效率、效果;有效借用外部资源,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科研力量,充分发挥审计职能。

4.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加大绩效审计信息披露。提高政府部门、人大、政协和有关责任单位对绩效审计工作的认识,为绩效审计的开展作好舆论准备、取得各方面的配合,让权力部门、立法机构、责任单位等接受绩效审计,把绩效审计作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有影响的报刊上有选择性地刊登重大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审计建议和审计建议执行的效果,让全社会关心、了解、支持绩效审计。或者定期审计公告,发挥审计的威慑作用。

上一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浅探 下一篇:关于铁路工程施工企业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