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时间:2022-09-27 12:14:34

怎样激发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摘 要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开展竞争、联系实际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多种激励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快乐,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乐学,轻松获得知识。

关键词 兴趣;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联系实际;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让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主要途径是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就应自觉承担起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是一项相辅相成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交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以及课文的特点,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入手,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的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视觉情境、思维情境及生活情境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就能牢牢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源自于他们心底内部的学习动机,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是高效的。

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呢?我认为要做到:

1.多管齐下,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而作为学习重要环节的预习,它的动力源泉也必然是兴趣。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课文背景、搜集整理资料并摘抄只是要点。有些课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有些或是学生从没有见过的。为此,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准备,提前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细致整理,初步掌握,并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如教学《日月潭》一文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日月潭名字位于哪个省,那里还有什么名胜古迹,及名字的由来等资料。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2)查问生字生词。通过查阅字典,或问别人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3)分布朗读。①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②带着问题读书。“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学生在预习《最大的书》一文,在“预习”中就产生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是最大的书?我们从这本书里可以知道一些什么知识?”等问题,学生边读边思考,有些问题可以解决,有些不懂的问题便可以带到课堂上来解决。

2.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学习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声中把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在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

三、联系实际,让语文走进生活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如:有一位老师,有一次,他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他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老师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便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既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四、结语

一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因课程的枯燥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我们作为老师必先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教师专业水平再高、教学方法再丰富,其它配备条件再优越,学生们也不可能会学好这门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高效率的课堂,必须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着力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改变死板的教学氛围转化为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语文知道走进我们的生活,使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习到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学到知识也牢记在心,教学效果也相应地会大步向前跨。

上一篇:论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 下一篇:刍议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