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如何不空心

时间:2022-09-26 10:58:03

教育如何不空心

前段时间,教育界有句顺口溜,叫做“大学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空心化。”说的是大学本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只重视职业教育,不管通识教育,而高职高专院校则完全是空心化,没什么“教育”可言。教育外延在扩大,内涵在萎缩,竟有大二学生把我们国内战争时期的四大家族答成毛刘周朱。这不过是有些可笑,更可悲的却是女中学生合伙卖春的案件被披露。据本月7日的《京华时报》报道:上海市闸北区检察院对警方破获的一起未成年女性参与和介绍的特大案件提起公诉。该案涉案人员多达20人,多数为在校中学生,2人为未满14周岁的,涉及上海市某职业学校分校、普通高中等9所学校。“不少涉案女生为零花钱主动、介绍,与嫖客形成了固定‘圈子’,形似日本社会的所谓‘’”。此案的披露。再次引爆了人们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质疑与诟病。其实,面对日趋严重的教育空心化,人们早已不再莫名惊诧了。

然而,在笔者看来,当下教育问题严重的“空心化”描述还只是表层的,深层的问题应当是价值沦陷、文化荒废。找水要找源,治病要刨根。教育是形式,文化才是根本。如果不尽快重建当代教育的文化价值和制度规则,可以断言,形形的教育乱象及可悲事件定然会层出不穷。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有效遏制“教育空心化”趋势的第一招应当是废止功利主义,弘扬“以人为本”,崇尚克己利群。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功利主义是“教育空心化”的元凶。众所周知,当“升学率”“成绩”“名校”“名次”等成为判断教育优劣和学生好坏的最重要的尺度的时候,学棱便成了名利场和产品加工厂,学生也随之成为名利场上的玩偶和没有灵性的产品。长此以往,孩子们要么图慕虚名,要么玩世不恭,荣耀和风光很飘忽,孤独和空虚时常有,尤其是那些“名利场”上的失败者。最易滑向堕落的深渊。新闻中的女孩的家庭条件都很好,可是他们的父母由于不认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不是名校的学校,不时地羞辱谩骂她们,把她们当成“差生”、“次品”。孩子们渴望的精神鼓励和挫折后的心灵抚慰却总是难以获得。于是,无处释放的不良情绪,游离在更加功利的“一切向钱看”的世俗社会中,等待她们的多半是一个接一个的陷阱。一句话,“名校热”是惹是生非的源,功利化是荼毒害人的根。建议国家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坚决抛弃“名校”、“名次”的幡帜,在公平与均衡中完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开明与自由,

导致“教育空心化”的另一大祸害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恶性“竞争”法则。此法不破,和谐难来。“以资为本”背景下的“竞争”法则,是产生奴性化人格的文化设定。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竞赛”法则下。才能恢复人的尊严和自由。竞争的逻辑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赛的逻辑则是切磋交流、同生共赢。竞赛更契合人文主义与教育本质,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新闻中的女中学生本是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年,当应在学业上奋力进取,只因可恶的“竞争”规则将她们打下了学业的名利场,再加上无良媒体制造的垃圾文化的长期熏染和毒害,这些孩子便在对时尚和享受的追求中误入歧途,甚至不惜卖春去换取金钱。可见。将花季少年引向邪路的还有这些助纣为虐的垃圾媒体。难怪著名文化人黄纪苏先生在抨击有关电视相亲节目时愤慨地写道:“由亿万劳动者出资、由各级政府掌控、由各路文化精英伙同各色男女流氓操办的大众传媒,都争先恐后地讴歌财富。肆无忌惮地嘲笑劳动,针扎锥刺底层民众逼仄而灰暗的人生视界,”怪不得会有“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奴性人格追求。

文化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堕落是最可怕的堕落。阻遏“教育空心化”,必须从拯救社会主义的竞赛文化着手,摒弃资本主义的竞争文化,恢复教育这块圣地的清静与崇高,实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纯真与伟岸。当兴趣、喜爱、快乐、随性、自在、体恤、宽容等人文概念真正替换掉“成绩”、“名次”、“成功,,这些功利概念时,教育才会“以人为本”、神采奕奕。“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的生命都将是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上一篇:贺国强: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下一篇:喜看国学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