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下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探讨

时间:2022-09-26 10:16:17

协同创新下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探讨

摘要:多元化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市场,为满足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不能忽视学生非专业素养的养成。依据现有高职院校“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策略之一,从而最终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多元化;社会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24-0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教育职能,创造育人的环境,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既要实现“职”的功能,也要体现“高”的义务。在提高人才质量的前提下,从职业角度探讨内涵建设,从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实现人才素质的职业化发展。毋庸置疑,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更应该是综合素质的结合,突出个性的培养,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力量,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而保持下来的稳定的内在结构。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依靠课程建设就能实现的,还要依靠社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的能力获得形成和发展。

一、协同创新下社会实践的概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点:(1) 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2) 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因此,协同创新下社会实践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培养高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二、对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

(一)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

高职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并非只是懂技能、单一发展的“工具人”,而应成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意见》进一步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些综合素质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这期间需要知识能力的转化与迁移,离不开个性品质的熏染等。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成熟发展取决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形成能力、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品质。

(二)社会实践更是一个学习过程

社会实践是学校组织的,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路径,这实质上就是学习过程。[1]通过学生个体的各种实践,获得更多的经历和体验,这种体验式学习对学生来说产生更大的动力,产生自我激励,并自觉学习。这一学习过程学生是自愿的,能更强激发学习动机,激发积极性。[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具有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的整体实施活动中,学科教学仍是主要途径。高职学科教学提出知识够用,以实训、实习为手段的能力培养。[3]而这能力更多是专业能力训练,学生是被动接受,为获取学分迫不得已的学习;同时难以兼顾全体学生。而社会实践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项目化、专业化、基地化正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充分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得以发挥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高职院校多元化社会实践的路径

(一)协同社团活动

社团是社会成员的精神团体,获取精神支持的组织机构。社团活动是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方式,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学生自愿、自觉遵守,并以成员认可的社团章程约束各自行为,形成社会化的观念和自律意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高职院校设立了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其活动组织方式的灵活、多样深深吸引着学生,其存在意义非常明显。[4]以社团活动为基础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是让个体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持续性强调教育教学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为不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开设各种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还可以发展兴趣,扩大视野,增强学生课余生活的趣味。

以活动自主且丰富多彩为特点的社团活动,富有实践性和创造力优势,促进个体发展和学生社会化,提供了解社会的途径,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拥有自我展示的舞台。如科技类社团的潜心实验和作品展示,文体类社团的舞台表演和赛场较量,技能类社团的台上辩论与演讲,文化类社团的书画创作、展览等。个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社团会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会员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社团活动中,会员可以平等地交换意见,他们之间没有所谓的权威,有较为浓厚的民主气氛。社团组织者从思维方式到开展活动的方式,都由依赖变为自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组织、社交、语言表达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团是一个联系情感的纽带,社团是学生在其相互认同的基础上自发自愿组成的,成员彼此间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吐为快,可以得到相互的鼓励与支持,可以使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逐渐消失。大学生的心理在社团中能得到真实曝光,通过社团组织,能比较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和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使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初就能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指导。社团活动营造的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能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能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二)校外顶岗实习的协同创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推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顶岗实习是课堂教师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实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于让学生在岗位上完成工作职责并获取一定报酬的能力培养活动。学生在岗位中获得最新讯息,接受企业培训,形成丰富的实践经历,提高业务水平和岗位能力。实现融入活动的工作过程,满足职业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双赢。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突出,技能优势明显,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的要求。在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可采取组织与自发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作为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从中获得的体会更深刻,更有效的锻炼自身能力。在顶岗实习之中帮助学生形成工作技巧,找到职业岗位。

(三)校内专业实践的协同创新

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教学论认为现代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为目的,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能力表现在相应的活动中。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越多样,能力发展也呈多方面性。高职教育要打破狭隘的职业能力训练的壁垒,从传授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向可迁移的、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变,即由单纯岗位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5]

首先,要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训练自主学习模式。训练是关键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扩大技能的培训力度和培训时间。提高学生获取能力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科学的技能训练及完整的操作体系,以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生进校后就实行分组学习、分组训练。小组活动渗透到每一次每个人的活动之中,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人们可以交流学习经验,传递学习方法,传播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补充课堂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兴趣的激发,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其次,要实行基本技能和专业职业能力训练。能力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主体主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高职院校需从整体发展规划入手全面铺开,才能实现教育的真谛: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淀成人格。

一是进行专业—职业的感性学习,开展职业倾向的引导教育活动是学生入学教育内容之一,真正进入大学后,他们才更多地考虑职业未来的发展前途。职业指导从进校开始,阐述各专业对学生提出近3年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与关键能力的要求,对本专业有更深的认识,专业思想基本稳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念。二是着眼于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组织好见习、实习、实训活动,就是让学生形成“看家本领”,才能建立创业基础,学校为技能的训练提供条件,支持专业技能的发展。对此,加强职业训练是职业发展的关键,每个专业都有自身的技能要求;确定职业技能训练项目,开展技能比赛、文化活动节等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有意义学习,提高综合能力,这是开展专业性社会实践的关键。

(四)区域服务活动的协同创新

整合社会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推力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肩负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使命,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地方产业、行业加强联系,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设置提供广阔的空间,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分层次、分类别开出实践活动菜单,可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招标会,与企业、行业联合,整合社会有效资源,实现需求与人才之间的“对接”。[6]学校可通过学生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合作单位可借助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技术革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训有关人员,掌握技术和市场信息。这种互利双赢的关系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和源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吸引兴趣爱好不同的同学们积极投身其中,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奉献才智的过程中加速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五)人文教育活动的协同创新

完美人格的塑造依靠潜移默化,依靠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熏陶实现的。组织各种活动,加强人文素质熏陶。除了通过人为教育类课程的选修完成文化的渗透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大讨论、各种文体比赛、艺术节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打好知识基础与人格涵养结合,这是社会化的需要。人文学科教育把握学生基础扎实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教以做人的道理,形成既有技术又有修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东赵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60-161.

[2]屈善孝.加强和深化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2):46-48.

[3]陈玲俐.专业教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0,(7):131-133.

[4]黄阿火.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再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8-170.

[5]左杨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8):51-52.

[6]罗韬.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5):181-183.

上一篇:协同创新:高职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下一篇:基于管理协同理论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