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时间:2022-09-26 10:05:14

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数学学习离不开探索和思考。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逾越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巧妙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牢固掌握知识并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不过,如何妙用引导法,倒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要注意学法的引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用一生。”“授鱼”还是“授渔”?道理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一般的思维和解题方法,通过做一道题学会解一道题,并且能触类旁通。例如,做行程问题的题目,就要学会画线段图。解分数应用题,首先要分清单位“1”,明确分量和分率。

二、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逻辑构建的产物,知识点一环套一环。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旧知识连接的关键处,根据引导的原则,巧妙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行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我出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硬纸片,先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接着分别提问:(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割补法”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用剪刀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操作,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效果不言而喻。

三、要润物细无声

引导要巧妙无痕,在学生找不到思维的突破口时,教师要善于稍微降低思维梯度,使学生茅塞顿开。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我通过师生打擂台,列举出多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我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还是在分母中呢?”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我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偏离”时,我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巧妙引导学生:“你们尝试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学生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我又让学生判断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又疑惑了: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学生认识到须补充个前提“分数是最简分数”。可见,巧引导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四、要在引导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的思维,但不要包揽学生的思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通过课堂引导“点石成金”。例如我在教学比例时,我出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4∶3和8∶7能否构成比例。学生一致肯定它们不能构成比例。我接着说:你们能否从4∶3和8∶7这两个比例中换掉一个项,使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进入思考状态,踊跃发言。我又接着说:如果指定把“7”换掉,使这两个比能组成一个比例,可以用怎么样的形式出这道题呢?提出你们各自的建议。学生甲:我设这个数为x,求解4∶3=8∶x。学生乙:我出的是问答题,说一说8比几与4比3能组成比例?学生丙:我出了一道填空题,4∶3=8∶()。学生丁:我出的是选择题,8∶()=4∶3 ①5 ②6 ③4。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判断比例的方法,而且变化了题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要在引导中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飞思维,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引导中让学生创新。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复习课中,复习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5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按常规思路应先求高再求体积,可以列综合算式:3.14×62×[50÷(2×3.14×6)]=150(立方厘米)。这种解法比较烦琐,很难快速解答出结果。能不能巧妙计算呢?学生沉默着,不敢轻易回答。我引导学生用圆柱体模型,经过拼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确定其底面积和高的大小,再求体积。精要的语言,突出了重点,切中了要害,清除了学生的思维误区,拨开云雾见了青天。经过学生思考和计算,终于有不少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50÷2×6=150(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圆柱体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圆柱体侧面的一半就成了长方体的底面,长方体底面积就是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思路如此清晰,推理如此严密,真是一个创新。

如何巧妙引导是教学中的永恒主题之一,导在乐学,导在乐思,导在创新。我坚信,妙用引导法,一定会给素质教育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勃勃的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刘寨学校

上一篇:浅谈应用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试论如何增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