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26 02:31:52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心理健康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其求学阶段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适应社会、提升自我价值、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条件。我们对江西部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大型问卷调查,并召开专题访谈多次,深入研究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特征,我们从四个方面设计了问卷。一是对高职的认识;二是就业心理;三是人际交往心理;四是对心理辅导的理解。其中,第一个方面反映高职学生对自己如何定位,后三个方面则是第一方面的细化深入。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的分析,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如何看待高职”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基于研究高职学生对高职的自我认同程度。问卷显示,有30%的学生选择“进入高职,也可以被称之为大学生了”,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有一丝自我满足感。但41%的学生对“进入高职没感觉”,28%的学生选择“进入高职,低人一等”,他们对学校没有归属感,对学校的荣誉感认识较差。访谈中还反映,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被人问起“在哪读书”时,都会感到难为情,或是支支吾吾、极不情愿,或是含糊其辞、岔开话题。这表明学生对进入高职缺乏自我认同感。这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和社会普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和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总认为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谁也不想“治于人”,谁都想“治人”,想做官发财,这种心态造成报考本科层次的人多如牛毛,而录取高职院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

2.为找不到好工作担忧。对“自己未来最担忧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能否找到好工作”的达77%,“能否找到工作”的达18%,两个选项人数反映了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中,对就业不乐观。究其根源,结合访谈分析,主要是心理定位问题。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认为社会上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是中专生干的,他们比中专生多读3年书也就不想再干那些事,不然,这3年白读了。然而,在求职市场上,他们看到大学本科生找到合适的工作都困难,感到自己比本科生低一截,就更困难了。对未来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表现出担忧是高职学生更深层的心理困惑。因此,要解决高职学生对前途担忧之惑,心理辅导工作必须抓学生的“心理定位”这一问题。

3.人际交往中不够自信。调查显示,有57%的学生烦恼时不愿向他人诉说,而是自己消化;有30%的学生对自己的仪表、外貌没有信心;30%的学生在交往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常常缺乏自信心,处事过分小心谨慎,在交往过程中畏缩胆怯,交往范围很窄。有的同学将交往失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性格和运气,产生自卑心理,意志消沉,进而不愿与人交往;也有一些同学过度自尊,非常注重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往往出现交往失败。

4.对心理辅导不甚了解。学生在遇到困惑、烦恼、痛苦时,有49%的同学选择“找朋友倾诉”,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消退”达36%,而选择“求助心理老师”的仅占5%。从目前心理辅导的普及状况看,学生在以往的经历中,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获得甚少,对心理辅导不了解,甚至与精神病学混为一谈,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信任。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之所系,爱之所至。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信任和理解会使他们感到人格的尊重,使他们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倾诉自己心中的秘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真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得到学生的信赖。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注重自身心理调适训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高职教育。随着我国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高职学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高职学生只要有才能是大有可为的。由此来培养其作为一位高职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喜欢自己的专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开展有益心理健康的各种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对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不仅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在情绪上做到自我疏导。因此,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如:书法比赛、知识竞赛、运动会、文艺联欢会、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从活动中感触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的快乐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愉悦,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学生自我心理的封闭性,使得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没有勇气向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而以网络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如,运用E-mail、QQ、BBS实现师生心灵互动;运用“博客”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缓解和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测试或实施心理健康调查等等。从而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5.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普查和危机干预机制。高职学生进校1个月后,是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因此,心理健康普查应放在新生进校的第2个月,此时效果较佳。心理普查一旦实施,进程一定要快,一般应在1周内完成心理健康调查表的填写、回收、统计、分析工作。次周启动心理预警干预机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实施预警干预。预警干预工作要特别慎重,干预的前期阶段是无声地运作,主要通过侧面了解个体情况。当确认个体心理问题较严重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全程跟踪。同时,通知其父母来校,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处理,努力避免可能的极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及时摸清学生的心理动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途径。当然,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使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1.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村民族群众生活满意度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