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教学中声音训练的方法

时间:2022-07-12 03:29:56

浅析声乐教学中声音训练的方法

声乐教学中声音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可以解决许多训练难点,更容易突破“字”、“声”的过渡与统一,达到稳定的歌唱状态,保持自然、清晰、明亮的声音线条,语音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方法。语音教学法即主张像说话一样去歌唱,歌唱与说话是相通的,即“字正腔圆”。意大利的美声学派认为,凡是能唱的,就是能说的,“说”好才能“唱”好。生理健全的人生来即具备良好的发音功能,即语音天赋,并且每一个人的音色、音质、共鸣腔体与生俱来,基本不变。依赖于夸张性的语言发声、共鸣等日常生理机能进行歌唱的发音训练,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这就是语音教学法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熟悉和接受的原因。

一、惊叹式训练法

惊叹式即夸张的、有气息的、有爆发力的单音吐字。说话与唱歌的重要区别在于音响的亮度与动作的幅度。歌曲是一种采用声音的音乐变化作为词语表达的形式,是一种带有音高旋律、节拍时值的词语。在歌曲中,一般要严格遵守它的音乐节奏音型,对每一词语和音节、音素的表达,都规定了各自的强度、高度和长度,使用的音域超过了一般的说话的音域,从一个八度至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而共鸣和反射作用,在歌唱中也更为显著。从音乐和美学的角度要求,它在歌唱中比在说话中更为显著和突出,歌唱较之说话,使用了更加具有风格的、延续的、戏剧的、朗诵的、强化的表现形式,因而比起说话更具有戏剧性、感染力。正是由于有了音乐,才使唱歌和说话有所不同。

虽然说话和唱歌有种种不同之处,但两种形式的表达手段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如两者都要借助喉、舌、唇、齿、牙来吐发不同字音,尤其是两者都是通过词语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的习惯,如一些地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歌唱者的读字。因而务必要对学生说话的习惯给予高度的重视,以使发声器官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和自如。同时还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去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歌词,须注意的是:读每个字都要有准确的着力点,按照字音的需要决定口腔的动作和口形。把每一个字按歌曲节奏音型拉长声音朗读,然后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歌词的含义上,借以准确地去表达一首歌曲。准确运用说话的发音器官,可以有效地排除发声的障碍。用轻声说话,学自如发声,这样就能保证说话和歌唱时声音的一致性。威廉莎士比亚说过:“好的说话就已经获得了一半好的歌唱。”“唱每一个音――都要尽可能使声音做到让人听起来像说话那么清晰完美。”艾弗特说:“如果要想唱的好,首要的事情是要学着先把话说好。”这都说明,说话也就是语音,在声乐学习上的先决性和重要性。

为了让说话的状态更接近歌唱,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以歌唱式说话的感觉与效果,在课堂训练中可以给他们设想这样两个场景:其一,从门外走来一位同学,你就站在门内,在他走到门口时,跟他开一个玩笑,就是突然大喊一声“啊”或者“嘿”,吓上他一跳。反复提醒学生,这时候的口腔完全放松、打开。气息深厚、强烈以及腰腹震颤等能使声音集中、明亮和具有爆发力。这种情形学生都不同程度的遇到过或者自己就做过,现在拿来专门练习,因此在做过几遍以后,都能初步地感受到气息、共鸣、位置与各发音器官的有机结合。其二,让学生想象这样一个场景:自己一个人被困在一座孤岛,四周茫茫大海,荒无人烟,非常害怕。突然远处驶来一只船。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刻,你一定会用最大的力量,最大的声音呼喊求救,以期望最大可能地让船上的人听到,有最大可能的获救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气息也好了,口腔也打开了,力量也有了,音量增大了,声音也就有了亮点。这就是既放松又集中的声音感觉,也是自如、自然的歌唱状态。

二、朗诵式训练法

就是以饱满、坚实的状态、语气,有感情地、有气息地、有一定亮度地大声朗诵歌词。在练唱一首新歌前要先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歌曲的内容,掌握歌曲的情感内涵。注意每一乐句、歌词所要求的音乐术语,如强音、弱音,换气点,它们所处的位置,要做到心中有数。思想上有了准备,再按照每一乐句的节奏音型拉长、放大声音朗读,亲切自然并大胆地把声音“说”或“念”出来。正如薛良先生所说:歌唱者应该学习去欣赏诗并朗诵它。因为真实的歌唱只是很简单的保持着有相当音乐性的朗诵。你喜欢那首诗(歌词)吗?他确实感动了你吗?好了,高声地朗诵它。

在此之前,要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即用内心的微笑、兴奋地张开鼻翼,抬起双眉,睁大眼睛,使眼睛明亮生辉,熠熠有神。在此状态下有情绪、有意境地去说每一乐句中的歌词,这样,呼吸用上了,鼻咽、口咽、喉咽的腔体也就随之自然打开了,喉头下降了,说话的声音位置高了,字也就说在了口腔中后部,这正是歌唱需要达到的发声位置。用此感觉歌唱而非故意地用大音量去歌唱,这样字就说在了腔体里,气息通畅,吐字清晰,声音明亮而富有激情,唱起歌来也就有感情了。这就是正确而自如的以说话状态进行的歌唱。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人的演唱,只闻其声,难辨其字,究其原因也正在于他们没有对歌曲细心剖析,耐心理解,没有用感情兴奋地“朗读”每一乐句,每一个字,但又想要使声音“圆润”,“共鸣”,于是歌唱之前就要摆出一副“唱歌”的“阵势”,拿腔捏调,装腔作势,矫揉造作地“唱”字,而不是发自内心情感地“说”每一个字。这样就往往导致呼吸用不上,下巴、舌根僵硬,喉肌用力,撑喉或压喉,发出干枯无力、苍白灰暗的音色,吐字不清晰。一般说来,平时说话与唱歌只是位置不一样,也就是腔体大小开得不一样,但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应该是一致的,应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自然地去说,去唱。歌唱就是要把喉部作为“嘴”来使用,也就是说,“深呼吸”,“高位置”的“说话”就是“歌唱”。

朗读式训练要与惊叹式训练结合使用,要把歌词当作一个一个的“惊叹字”去“说”,去“叹”,这样,“读”、“叹”结合,相互补充,连而成句,进而成篇,由“不自然”到“自然”,养成习惯,从而达到挥洒自如、真切自然的自由境界。

三、轻声式训练法

这是一种极轻声的,只用轻气息而不追求音量的练习方法。琚清林教授曾说过:“轻声式唱法是气息比较深,声音位置比较高,有好的协和共鸣的方法。轻声式唱法要求从强音到弱音,中间不能割断控制。气息要集中,均匀,用力不要猛,不要太强。气息着力点要深,喉头要打开,与强音一样有混响共鸣。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在高位置上走动。声音线条清晰,柔和,有力度。音色迷人,走动迷人。收声时自下而上,最后消失在头顶。”它在吐字时不需要像实际演唱那样进行准确到位的夸张,以求达到共鸣效果;而是完全依靠气息的冲击力,通过不同程度阻塞声门、咽喉和口腔而形成的。由于声带没有振动,因而被认为可以使声音平静,并有助于发声器官的放松和自如运用。由于声音轻,它可以充分地感受歌唱时的基本状态、发音诸器官的配合,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状态与发音;还可以改善读字不清、气息不畅的问题,使声音更清晰、有力。掌握好轻声式,可以让发声更加容易,也更加方便与字音结合,形成清晰、明亮、自然的声音。达到说话像歌唱,歌唱像说话般轻轻松松,毫不费力的状态。

轻声式的歌唱,减弱了声音的力度,但同时其它各个发音、共鸣器官配合的状态却一直没有改变,相反的而是一直在积极支持,通力合作。与此同时,要充分保持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保持字音的高清晰度、高分辨率,达到“轻,响,清”的效果。并且注意:不能声音“轻”了,状态的要求也随之降低。使得腔体松懈了,气息没有了,共鸣消失了,伴之于整个兴奋状态的塌陷,把一个“轻声式”搞成“随意式”、“自由式”,也就丧失了整个训练的真正意义了。

教师的职责是在不违反生理机能,不违反科学原理的原则下,去充分合理利用、发掘学生的天然嗓音。帮助、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最好的声音。每一个人的歌唱器官构成了一个“乐器”,我们就是要教会他们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利用好自己的“乐器”。如何使“乐器”发出它本身所具有的最美好、最动听的声音,而不是也不可能去重新制造一件“乐器”。作为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最好的声音,并采取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如地掌握对“乐器”的使用,即正确的发声方法。声乐教学法的总原则,要求我们在声音训练中要遵循这样几个基本过程,一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二是目的明确,方法灵活;三是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四是挖掘潜力,发展个性。所以,基于“说话”这一生理本能的“语音教学法”,对于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嗓音这一“乐器”,使用这一“乐器”,实在太有意义、太有必要了。只要从这一日常生活状态入手,经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耐心细致的一系列过程,相信每一位学习者,都会较准确自如、完美、较快地达到歌唱的最佳境界,最好的训练效果。声乐教学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语音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总之,声乐教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技艺性极强的课程。它应该全面地、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就像房屋建筑一样,必须先打基础,然后砌墙、架梁、盖顶。再内外加以修饰和装点,这样才能成为雄伟的高楼、壮丽的大厦或精美的殿堂。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教育学院音乐系)

上一篇:加强数学教学中育人功能的思考和实践 下一篇:试论汶川大地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